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广东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广东各界妇女代表将带着全省妇女的热切期盼,出席巾帼盛会,共商妇女事业发展大计。南粤女声开设“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风采”专栏,讲述她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奋进故事,展现她们积极投身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巾帼风采。

今天,跟粤姐姐一起走进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李润霞的故事~

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实验室里,李润霞正忙碌着。她时而记录实验数据,时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她的眼神专注,动作一丝不苟。

李润霞,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市二类特色人才。她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学科领军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东莞市三八红旗手。她长期从事有色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在解决金属材料凝固成形等问题中取得突破,为压铸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她身上闪耀着不断求索的光芒,让人看到了属于科学家群体“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坚韧。

“科研就像爬坡,过程辛苦且枯燥,但坚持下来,总会看到成果。”李润霞说。

科技创新为的是造福于民

2000年,彼时正在进行博士课题研究的李润霞已将目光投向了有色金属材料。她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力,也意识到了压铸技术的重要性。此后20多年间,李润霞一直深耕于此,从未动摇。

“我国是世界第一压铸大国,其中珠三角的压铸产业集群最为突出,铝镁合金压铸件市场呈现巨大需求。”李润霞说,但铝镁合金压铸件普遍存在卷气夹渣等缺陷造成成品率低、产品性能差等公认的难题,这也是限制其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

面对这一难题,李润霞一面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并肩作战;一面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看文献,通过研发新材料、升级压铸工艺及热处理工艺等方法,以改善材料性能。“但压铸铝镁合金跟常规铸造不一样,尤其在热处理工艺这方面,文献里并没有太多报道。”李润霞表示,基于长期的实验工作,她决定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开辟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这期间经历过痛苦,也曾感到迷茫。”李润霞说,因有别于传统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她听到了许多企业甚至同行前辈的质疑声,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科学还是要遵从事实。”李润霞给自己鼓劲,继续摸索与钻研。

坐落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建成运行以来为很多难题带来了新的解法。

在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后,李润霞也找到了新方法。她将中子衍射技术和透射技术结合,通过铝镁合金凝固过程的原位在线研究,优化铝镁合金压铸件工艺,解决制约铝镁合金压铸件高端化发展的难题,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压铸产业的升级。

这项研究成果满足了广东地区电子通讯和汽车产品对功构一体铝合金新材料的需求,实现了铝压铸构件向“大型化、复杂化、薄壁化、高性能化”的高端发展。“科研之路从不平坦,但看到研究成果能够助力企业发展、造福于民,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李润霞说,在科研中,她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凝聚女性力量显担当

2018年,李润霞从东北来到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工作。“这是我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李润霞说,在市委市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她组建了团队、搭建实验室,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打拼,终于有了收获。如今,团队包括5名老师、7名博士后和十多名研究生,拥有十多个研究项目。

李润霞是忙碌的。她日常日程紧凑而充实,学校事务处理、外出科研交流、指导学生和团队、走访企业调研……“前天在济南参加学术会议,昨天在上海作学术交流,今天在厦门寻找与企业的合作机会。”李润霞说,一天一个城市连轴转时有发生,科研人员经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几乎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可贵的是,在忙碌之余,李润霞不忘帮助女性科研人员。“我是东莞市总工会第七届女职工委员会委员,也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妇委会主任兼工会副主席,理应帮助女性进行创业创新。”李润霞说,如今女科学家越来越多,女性韧性强、肯努力,非常适合科研工作。

李润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利用学校的“科技超市”、东莞市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等渠道,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推动女性群体创新创业工作;她以东莞市“创业创新巾帼行动”为契机,带领高校女科技工作者团队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工作,为企业发展、城市进步贡献力量;她带领校妇委会与世界莞商联合会女莞商工作委员会开展交流合作,与女企业家面对面,在推动校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解决女企业家企业发展时遇到的难题;她还组建东莞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面向女企业家群体开展专项服务……

女性力量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不断突破,不断发展。当选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的李润霞表示,将坚守初心,砥砺奋进。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将致力于培养、鼓励更多的青年女性,投身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中,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东莞日报】融合创新驱动教育强国建设的东莞路径

下一篇:【南方+】光也能"打结"?松山湖这所高校合作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