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东莞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奋勇争先,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以融合创新为驱动力,率先布局、高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活力。
一、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十四五”以来,东莞相继印发智慧教育行动计划、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构建起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应用为王、融合创新的发展机制。建成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80G的教育专网,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接入。高标准打造“一中心两平台”,即教育大数据中心、莞教通在线管理服务平台以及莞易学在线学习平台,创新性地构建“基座+应用+生态”发展体系,建成区域智慧教育大平台,为全市师生、家长提供“一人一号一网”的各类在线教育服务。东莞强化数据挖掘与分析,建设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综合评价等信息平台,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显著提升教育治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同时,开展“莞教盾-2024”攻防演练活动,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自建信息系统的风险监测。
东莞数字教育方案已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推动“莞易学”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互融贯通,新建数字化教学资源6300节,新增63门省级精品课、31门实验教学精品课,数量分别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全省第二。同年,在第二届“粤教强师”论坛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成果展示活动中,东莞市共有20项案例入围,其中4项获得特等奖。通过数字化转型,东莞加强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各项教育业务的数字化管理运作,显著提升教育在线服务一体化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力支撑学位供给、心理健康、人才引入、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并在教育教学关键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东莞亦面临诸多挑战。部分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教育数字化的全面覆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深度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区域与校际间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度和效果差异较大。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资源均衡分配;构建跨区域、跨学校的协作机制,共享资源与经验,推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深度定制;拓展“莞教通”与“莞易学”平台功能,融入更多前沿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二、力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激发教育改革活力
东莞,这座制造业大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奔跑在科技前沿。东莞出台《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30年)》等多项政策,从技术研发、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多角度全方位扶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同时,东莞依托威远岛积极打造拥有智能交通、安防、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未来之城,以应用促新业态创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东莞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能力。东莞鼓励镇街建设青少年人工智能(含创客)创新中心,开展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至2025年,东莞计划创建一个市级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十个人工智能实验区(镇街),百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选拔千名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培养万名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初步构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一十百千万”计划体系。
东莞的“人工智能+”创新驱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场景和实践机会,加速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拓宽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教育实践注入了创新动力。例如: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建立了以推动AI深度赋能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为目标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已汇聚超过6200门在线课程的“莞易学”平台积极推进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出双师课堂、空中课堂、云上名校、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社区学校、老年学堂、学分银行等在线教育创新应用,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打造智慧学习新生态。
当前,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深度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方面。为此,亟需常态化推进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并着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在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进程中,进一步深化教育部门与百度智能云(东莞)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OPPO AI中心等平台型企业的协同合作,以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力促社会数智治理,提升教育协同治理效能
东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数治莞家”新范式为目标,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全力打造1个数字底座、建设116个项目,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政府治理难题。此外,通过出台《东莞市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在社会治理智能化实践过程中,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还建立了涵盖包括人口信息、交通流量、公共服务使用情况等社会运行各个方面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交通大数据平台等。这些先进技术以及积累了丰富资源的数据平台和智能系统,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智慧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创新思路、技术示范和有力支持。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约300所学校(约占30%)借鉴智慧交通中的智能监控技术,实现了对校园安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部门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需求,优化校车路线和学校周边交通设施布局;利用人口数据精准把握教育需求,合理规划教育资源配置。
但是,未来尚需聚焦多维度优化。例如: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流通存在障碍,影响了协同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化教育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数据高效流通、无缝共享与协同应用政策保障等。
服务发展大局,教育责无旁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本地民生福祉,更对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教育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东莞深知重任在肩,必须砥砺前行。
作者: 欧阳洁慧
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年2月11日A06版
![](/__local/8/0E/19/EA574785B8BBBF40EE6A8E92FF1_7DF1D409_403E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