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今年首届招生180人,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支持创新中心建设,今年创新专项首批立项项目达25项,完成了智能医学镜检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两校联合在广东医科大学创意空间举行“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暨联合学位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会上,东莞两所高校携手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探索跨校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两校医工融合创新团队、联合学位依托学院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首届联合培养项目招生180人,首批立项项目25个
当前,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自去年3月,两校启动共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和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以来,双方瞄准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在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开展医工融合深度合作,通过校际学科专业交叉,在医工融合领域大力推动了“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
20个月后,成绩单如何?
在联合学士学位培养上,“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三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今年首届招生180人。作为两校合作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相关二级学院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共建计划、校校企三导师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
在创新中心平台建设上,两校共规划了23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中心运行的载体,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支持创新中心建设。两校各拿出25个编制岗位,用于实体化运作。2023年医工融合创新专项项目申报和立项方面,首批立项项目25项,包括创新团队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8项。完成了智能医学镜检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心首批进驻的6个创新团队在危急重症预警系统、医用机器人、牙齿修复材料、染色体异常智能筛查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来,中心将继续加快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和医疗健康机器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力度聘请优秀科研团队入驻,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科研条件和产品应用转化服务。
构建湾区创新高地,加大实践环节创新
会上,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表示,两校在广东省开创了高等教育联合学士学位培养的先河,正在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医工融合创新高地。在产学研合作、培养跨学科人才、孵化新兴产业等方面,为东莞科技创新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他希望,两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快探索医工融合有组织创新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创新校际联合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校企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校、校、企四方资源整合和三导师制创新,两校进一步对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联合学位培养项目给予政策、经费、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表示,各相关单位要紧抓进度,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品牌。要进一步加强两校科研团队的合作,建设好相关科研平台,引领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向更高水平迈进。
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党委委员、副校长徐勇军表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是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创新中心与人才联合培养紧密融合,做好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探索课程共建与开发的机制,对双方共建课程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医工融合实践环节的创新尤为重要。
通过本次研讨会,两校进一步总结经验,梳理难点,解决问题,明晰下一阶段思路和举措。两校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深化校际合作,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工融合创新科技新高地,开创校际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做好开创广东省联合学位先河的探索者,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你知:
2022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和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生物医药和理工领域的优势,启动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携手探索“新医科”+“新工科”。
双方共同致力于加快形成医工交叉优势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着力培育高水平医工交叉创新团队、融合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构建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体系,打造校政合作、医工交叉的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