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10月30日,第二十四届先进中子源国际合作会议在东莞开幕,来自全世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国际顶尖院士专家参加会议,将通过6天超百场报告展开深入交流,在中子源相关的技术发展、设施开放共享、人才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互通融合,推动国际中子散射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时隔16年后,该国际会议再次在莞举行。

此外,“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首届超快激光应用发展大会等重量级活动近期接连举行,让松山湖科学城始终保持浓厚的科学氛围。通过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松山湖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不断释放新能量。

撰文:韦基礼 刘慧茹 陈启亮

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聚成势

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观察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就在不久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磁控溅射大面积镀硼专用装置,成功制备出满足中子探测器需求的高性能大面积碳化硼薄膜样品,这是目前国际上用于中子探测的最大面积的碳化硼薄膜。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运行,注册用户超50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松山湖科学城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引领,重点抓好科学城核心创新区规划建设,加快规划布局一批“国之重器”以及高水平研究大学和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推进约8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形成“背山面湖”的核心创新区,进一步提升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当前,这些大装置大平台正在科学城内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创“大能量”,显现出对创新的强大支撑力。

激光享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等美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超快激光作为激光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国际科技关注的研究重点。10月26日,另一场重量级学术会议——超快激光应用发展大会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开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作为当前国际科技最重要的前沿方向之一,超快科学为解决室温超导材料制造、超高速计算以及信息传输等关乎国家重大需求所涉及的底层共性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助力,也是未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汪卫华透露,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共建国内第一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其中8条束线建设任务将落地东莞。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组建了阿秒科学中心,引入了首席科学家魏志义,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希望将来实验室能建成一个超快物质科学的研究中心,依托周边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在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等领域做出国际一流的成绩。

从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完成场地详细勘察,再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作为国家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内大装置建设喜讯频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已经显现出清晰轮廓。

推进世界一流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9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继1月完成第一标段封顶后又迎来了第二标段封顶,标志着松山湖校区全面封顶、建设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稳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建设正按时、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内交付使用。

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院士表示,自筹建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理工为主、精理强工”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已经组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省市级科研平台逐步搭建,“大学+大科学装置+龙头科技企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湾区融合”特色日益凸显,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外,今年9月,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奋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提前120天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目标。该项目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新区建设的重点规划内容,囊括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粤港澳台合作研究中心、新工科教育大楼等。

除了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松山湖科学城还密集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松山湖已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内知名高校等共建3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实验室、1家粤港联合实验室、304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月30日,2023年“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松山湖举行,来自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行业的参赛选手参与角逐。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628个创新创业项目或团队报名参赛,数量创历史新高。

与大多数参赛者不同,田艳艳是先来到松山湖,后选择创业,目前尚未成立公司的她希望通过大赛获得松山湖天使基金等投资机构的关注。一年半前,她辞去企业研究员的工作,加入建设中的大湾区大学,成为这所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首批教师。

工作间隙,田艳艳参加了许多科学会议,加入了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联盟,成为了松山湖科学家活动基地的常客。松山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逐渐改变了她:“在这里就发现天地广阔。以前我只是做工学技术转化这件事情,现在我想往企业方向走。”

松山湖科学城正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按照产学研融合的思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落在产业上,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包括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综合效益显现,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推动一批硬科技迅速走向产业化,探索形成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新模式。

以体制改革赋能科技创新

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再到企业培育的完善创新生态,是松山湖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最大依托,也是吸引创新创业者到此追梦的最大因素。

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再获喜讯,团队自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事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作为实验室首个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团队,骨水泥材料团队的经验已成为实验室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的教科书式样本。

科研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改革焕发的澎湃动力。多年来,松山湖始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发展,让松山湖的科研载体、科技型企业等在用人、资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从而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入驻,也推动了“硬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

今年9月,松山湖发布《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引起园区软件企业的广泛关注。

该办法重点从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支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等八大方面,支持园区软信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其中单项补贴最高达千万元。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一直是松山湖的特点优势。除了专门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所推出的办法,当前松山湖已完成科技计划体系的初步搭建。

针对园区各类创新主体需求,松山湖印发实施《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关于提升松山湖高新区科研载体综合效益的若干意见(试行)》等多项科技政策,从人才、技术、企业、载体、资本五个方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为企业、科研机构等自主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松山湖认真梳理招商引资过程中扶持政策、审批流程、决策效率等企业重点关注事项,定期复盘总结,在保障科学决策的前提下简化办理流程,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成立龙头企业服务专班,落实专人跟踪监测龙头企业用电、用工、研发、税收等经营指标,深入研究分析其业务发展动态,协助企业加快发展,为园区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目前,松山湖已成功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新设“首贷服务”窗口,创新“政务+金融”首贷服务新模式,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松山湖不断完善“企管家”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人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一站式”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全方位帮助企业纾难解困。

同时,松山湖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工作,以政务服务赋能经济发展为主线,先后推出大综窗改革、重点企业注册一窗通、企业注册一窗通、“不见面”审批、深莞通办等多项“便民惠企暖心工程”,积极构建以群众办事体验为视角的全流程全链条服务标准,不断延伸政务服务触角,打造“可感、可视、可控、可治”精细化城市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园区“一个中心、多个支点”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不断强化湾区创新融合发展

中国散裂中子源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积极探索加强与港澳科技和人才合作,包括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谱仪也接连出束。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几年的科学产出,也有四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

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的持续推进,是松山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成效的具体体现,也是湾区创新融合发展的不断强化。为了更好地发挥园区创新资源的潜能,多年来,松山湖还积极探索湾区创新融合发展的更多新形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培方面,松山湖支持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累计招生470名;打造“科创训练营”,累计培养创业者1700多名;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等59所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23人;促成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香港曾智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署实施“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自2023年起,该计划还将连续三年从香港高校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到材料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此外,园区莞港澳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所打造的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香港科技资源+东莞产业转化”创业模式,获评首批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一大批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累计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约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孵化企业总估值超过800亿元。

松山湖还联合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共同成立了香港清水湾创业基金,投资支持60多家在孵初创企业,累计投资金额2.8亿元。与香港科学园合作开展iDM2“硬件开发加速计划”,重点服务香港科学园优质项目与东莞先进制造对接并产业化落地,累计推动近50个香港项目或团队对接东莞本土企业超过320家,培育孵化近100家优秀企业,间接影响超过1000名香港人才,成功推动13个科学园项目落户松山湖,已在谋划建设香港科学园东莞分园。

为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松山湖进一步深化国际开放合作,通过开展中国(东莞)—英国高新技术项目对接会、推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方式,积极推动松山湖与英国两地创新创业沟通互融、协同发展,加速国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同构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打造资源交互生态圈。

记者:韦基礼 刘慧茹 陈启亮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3年10月31日DC02版

上一篇:【南方日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贡献“jn江南体育经验”

下一篇:【南方日报】松山湖写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文章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