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十月丰收季,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内,风光旖旎,秋色正好。
2021年10月19日,《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体规划”)发布,首次全景式勾勒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路线图。
两年来,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建设全面铺开,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作用愈加彰显。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台谱仪接连出束,填补国内空白,引领源头创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点平台引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支撑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落地成“金”;
——松山湖开发者村、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先后揭牌,推动数字经济加速赋能千行万业;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筹)、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国际创新合作区等创新地标拔地而起,为未来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人才底座;
——松山湖万象汇、科学公园、文化艺术街区、松月广场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从一张张规划图变身一张张实景画,让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华为Mate60等黑科技产品成功突围,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出圈爆红的城市必杀技……
面向高质量发展,写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篇大文章,2023年以来,松山湖作为东莞创新驱动、产业孵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三大引擎已全面点燃,正以百倍干劲抓好百日攻坚决战冲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国豪 黄少宏
策划:黄少宏 郑国豪
统筹:郑国豪 陈启亮
从顶天立地到铺天盖地
气正能聚力,风正好扬帆。大干四季度,打赢收官战,松山湖向创新要生产力,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跻身科技创新国家队以来,松山湖以大科学装置为基底,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主线,自觉扛起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点亮一盏盏湾区“明灯”。
推动谱仪开放运行与科学应用,依托工程发展的技术参与设计研制抗癌新“利器”,有力支撑航空航天发动机、深海深潜器等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工作,2018年投用至今完成上千项研究课题……从“一纸规划”到“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建设发展已有十余年。
2022年底,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并启动一系列关键技术预研,进一步提升东莞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原始创新步伐。
2023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
2023年4月,以国际领先的超快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为目标的阿秒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有望提升我国在超快科学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呼之欲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主引擎动力更强劲。
种好参天大树,更要繁育广袤森林。“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与“铺天盖地”的成果转化,是属于松山湖科学城的“精准画像”。
两年来,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牵引,松山湖科技创新转化新模式迭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新”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申请专利702件;工研院2022年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引入生态企业105家……松山湖科学城内,已部署30家新型研发机构,超300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类型多样、优势明显的研发体系布局,推动一批批科技成果在松山湖科学城落地开花。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松山湖,启动首届松山湖科学会议、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院士学者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营造一流环境,让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企业始终在创新中占据主体地位,创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创新实力的显著标志。
两年间,松山湖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的路径更趋明晰,松山湖高新企业总量已达635家,55家优质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构建起全链条创新型企业梯队。
创新“一落子”,发展“满盘活”。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正在进驻并集聚在这片热土上,松山湖科学城发展动力加快转向创新驱动。
从创新引领到动能焕新
8月29日,华为Mate系列手机累计发货量达到1亿台,当日开售的最新机型Mate 60 Pro持续热销。这样的业绩,是在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10%的情况下取得的。
一台新手机,映射着松山湖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2023年前三季度,松山湖商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的良好态势。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湖里人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奋进场景,也是松山湖滚烫的发展热情和奔涌的经济活力。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落子成势;华为终端总部、海丽新材料、华贝科技增资扩产四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产业聚链成群,蓄能增势;产业经济政策配套给力出台,包含优质企业落户最高1亿元奖励,大项目达产最高1300万元奖励……
两年来,松山湖进一步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新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如今,松山湖已拥有各类市场主体约1.5万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82家,规上企业643家,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55家,2022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38.8%。
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增长,是松山湖“由园到城”转变的生动注脚,更是科学城迈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沉淀。
改革大潮起势,会当中流击水,正需夺隘闯关。
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之问,松山湖如何乘势而上加快助推东莞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0月23日,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揭牌,与城仕(东莞)文化、小兔到家等11家首批进驻企业签约。龙头企业落地,东莞数字经济再添新军。
时间往前推半年,2023年4月,全球首个“开发者村”——松山湖开发者村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开村”。如今,这个契合数字时代而生的新型村落,已链接服务松山湖制造业企业77家。
将时间再往前回溯约一年,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在松山湖启用。如今,工业数字大厦已吸引64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入驻,为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联动行业龙头头部企业,打造数字化平台载体,“重塑”产业制造新未来,这是松山湖回应时代之问的答案。
昨日,东莞不同领域的传统产业走进松山湖科学城,在一流创新生态中迭代转型,走上自主创新道路;
今天,在松山湖开发者村、腾讯松山湖基地、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等数字服务平台赋能下,千行万业加速拥抱数字经济的星辰大海,不断丰富着松山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谋划与长远布局。
从科创新城到理想家园
10月18日晚,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带队,松山湖园区领导班子及多个部门负责人集体出动,走街串巷、草地夜话、集思广益,只为探究如何做活“夜经济”这个新课题。带着真问题、求解真办法,这样的调研夜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不远处,夜幕下的松山湖万象汇商圈内人气渐旺:创业青年手持咖啡与文件,步履匆匆,一家四口提着购物袋结伴而行,正在等红灯……中秋国庆“双节”,松山湖万象汇累计吸引客流量100万人次,见证着松山湖科学城的烟火升腾,也成为近年来东莞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成功范例。
城市品质能级的水平,很大程度左右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格局。这两年来,围绕人才多维度需求,松山湖在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生态等领域,持续写好“科学+城”这篇新文章,一大批惠民生促发展项目落地生根,正加速建设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理想科学家园。
松山湖通湖礼廊二期基本完成,万象汇建成开业,文化艺术街区加快改造,松山湖未来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科学公园、国际人才社区、科技交流平台、悦榕庄酒店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加速谋划建设,松山湖高品质城市配套内涵在一个个城市地标的兑现中持续丰富。
精彩纷呈的音乐会、艺术节、展览会,独具特色的华为开发者节、“火柴盒”东莞(松山湖)城市艺术time品牌、湖畔音乐节、“状元笔杯”书画大赛等人文交流项目精彩纷呈,涵养培育着松山湖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松山湖“科技+文化”发展新乐章持续奏响。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回眸过去两年,松山湖创新成色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改革创新蹄疾步稳,高水平人才纷至沓来、民生福祉不断提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这里处处流动着生生不息的新生机。
大道无垠,前路可期。
迈上新征程,松山湖必将沿着总体规划描绘的壮阔图景,扛起为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率先闯关的使命,以更大决心和信心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东莞乃至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松山湖力量。
记者:郑国豪 黄少宏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3年10月31日D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