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再担新使命——
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期发布的《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松山湖被多次“点名”,担纲“C位”,成为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重要引擎。
10年,创新发展,逐梦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东莞在创新驱动等方面继续探索的重大使命;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掀开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逐梦湾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
10年辉煌路,再启新征程——
当前,松山湖的科技创新开启由“园”到“城”的根本性转变,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生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顶天立地”创新格局,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松山湖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使命担当
“顶天立地”创新格局加速构建
科创制造强市建设,松山湖担纲“C位”。
8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意见》,推动东莞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增强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这是在湾区竞合态势下,东莞的最新定位和发展方向,更是东莞参与湾区竞合差异化竞争的最优方案。
同时,《意见》多处直接“点名”松山湖,为松山湖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指引,并赋予了松山湖更大的改革创新权限及职责使命。
发轫于“三来一补”的东莞,成就制造业名城的美誉,在科创制造强市的目标之下,再度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而如《意见》中多次提及松山湖一样,松山湖将成为东莞迈上“双万”新征程的最强科创新动能。
助力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松山湖科学城“底气”十足。
自2020年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生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
2021年7月,松山湖集中推出了《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七大专项科技政策,构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
科技创新的体系加速构建,“真金白银”的支持持续落地。今年6月,一场松山湖科技政策奖励颁发仪式举办。在这次活动上,松山湖管委会向12家企业代表颁发企业研发补助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奖励支票。据统计,本批次科技政策累计向园区460多家次企业划拨奖励资金超8000万元。
同时,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重大平台、高端人才团队和成熟的产业配套,松山湖科学城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高品质城市配套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未来还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一大批科技创新的资源加速汇聚。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加速布局或已经开工建设,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创新能级将持续提升。
“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链有源头创新、有技术创新、有成果转化、有企业培育,再加上科技金融的支撑,形成‘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让科技能够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松山湖主要领导表示,按照“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规划布局,松山湖正全面推动科学城“四梁八柱”加快建设,吸引更多一流创新资源集聚,打造高效率、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在多个科技政策引导之下,在大科学装置的“虹吸效应”之下,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松山湖科学城全力完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将把科技创新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胜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出科创新动能,加速迈向一流科学城。
生态渐育
创新链“升级”产业链,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自从今年1月搬迁至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之后,随着公司的顺利进展,东莞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湃泊科技”)创始人、总经理安屹的日程就排得满满的,生产对接、投资沟通、团队建设,忙得不亦乐乎。
而他所在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则为他提供了极大的科研便利。从位于社区G4栋的办公室里出来,步行几分钟,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利用这里的设备进行产品研发。而不远处的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是他的公司未来想要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社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触手可及”的资源。
湃泊科技目前首款产品“工业激光热沉”已得到国内一线激光客户认可,其产品正是东莞和松山湖全力推进的半导体行业。
这是松山湖科学城以创新链推进产业链发展的生动缩影。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里,有200+个研发平台,有5000+台科研设备,有500家入驻企业,初步形成创新创业创富的生态环境。
10年厚积薄发,10年砥砺前行,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加速育成,创新链推进产业链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从科技创新的金字塔的源头创新开始,松山湖科学城释放创新澎湃动力。2018年正式运行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谱仪数量从3台增加至5台,提供源头创新的强大引擎,BNCT成为首个产业化项目;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让实验室释放出更多创新活力,多个具有重大创新的科技成果纷纷涌现,多个产业化公司纷纷成立。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科研设备成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盘活设备资源,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成本,松山湖上线成立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目前,平台汇聚5300余台套科研设备,为撬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提供新的支撑点。
多年来,松山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3.93%提升至15.28%,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规上企业R&D占东莞市的比重从7.92%提升至29.55%。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9家,超2012年的十倍。
从一家企业的某一领域的“点状”创新,解决某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到多个科研设备的共享,多条产业链的“链式”创新,解决行业的共性难题,从种“一棵树”,到培育一片创新“森林”……松山湖科学城加速育成科创生态体系,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大幅增加,并打通创新痛点、难点,以创新链“升级”产业链,真正发挥科技对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东莞乃至大湾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厚植“沃土”
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松山湖位于东莞的地理中心位置,在“世界工厂”里搞科研有怎样的体验?
“在东莞,在松山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技术研发提供产品生产的多种可能性和未来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提供发展的沃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光大We谷·溥彦科技园金属增材制造团队的负责人李相伟告诉记者。
今年6月,光大We谷·溥彦科技园正式开放。该科技园由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与广东光大集团联合打造,以新材料产业为核心,打造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全覆盖。
“在松山湖科学城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至10倍,而成本只需要它们的1/5至1/4,构筑起独特优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上述观点。
早在2014年,李泽湘就来到松山湖,由此开启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之路。2015年,基地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
时至今日,从松山湖基地走出了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被孵团队存活率高达80%以上,头部公司估值累计已达800亿元。其中,15%的公司已成长为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包括开拓了“扫拖一体机”品类的云鲸智能,专注于船用电力驱动系统、打造高性能电动船外机的逸动科技,重新定义“电商仓储物流机器人”的海柔创新等。
在记者的多次访谈中,无论是来自国外的创业者,还是国内的科技工作者,选择东莞的一个关键原因都是因为这里是东莞,有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绝佳的产品生产所需。“只要有想法,就能在这里找到生产的厂家。”
制造业的肥沃“土壤”,孕育滋养,生长出新科技、新产业之“花”。在松山湖的区域范围内,20多年来,松山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企业均超过300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步入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生产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向以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的根本性变革。
10年辉煌,再启新征程。松山湖科学城为东莞“双万”新起点开启新的历史征程提供了强劲的科创新动能和发展潜力,加速质量转变、效率转变、动力转变,为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建设贡献松山湖力量。
松湖观察
松山湖科学城:
科创空间擘画新未来
城市配套展开新画卷
松山湖科学城,以“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崛起于制造业名城。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提供科技创新的“沃土”,相辅相成,开启城市新未来。
一年多来,从多个科技政策出炉,构建“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多个创新主体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BNCT、多孔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硬科技”纷纷涌现。松山湖R&D高达15.28%,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让人充满期待。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创富的科创空间擘画新未来。
近期以来,万象汇火爆开业,松山湖科学公园将于近期动工,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地块成功摘牌……松山湖延续“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各类人才提供集学术、社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松山湖科学城宜居宜业宜创的生活空间展开新画卷。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远的将来,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创新的引擎将被全面点燃,“未来之城”的璀璨前景愈加清晰。
数说松山湖10年
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39.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98.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74.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61.77亿元。2021年,园区全年进出口总额达953.86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从52位跃升到最高21位;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从19家增长到6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9家增长到141家;省市两级创新科研团队从4个增长到55个;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从1家增长到1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从0家增长到30家;上市企业从1家增加到6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松山湖高新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3.93%提升至15.28%,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规上企业R&D占东莞市的比重从7.92%提升至29.55%。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9家,超2012年的十倍。目前,松山湖已聚集超过50名院士、68名国家级人才、3万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科学城建设,有力推动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记者:张华桥
原载于《东莞时间网》2022年10月11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