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名单,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为广东省入选的两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之一。过去数年,该基地专注于机器人及相关行业的创业孵化,先后引进了东莞大疆等近百家孵化实体,孵化成功率近80%,在孵企业市场估值超百亿元,并致力于机器人人才培养创新,正逐步探索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科创合作新可能
产品迭代比硅谷快5—10倍
走进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楼展厅,基地孵化的多个明星项目产品陈列其中,短短四五年时间,这里从零出发,已成功孵化了90多个创新项目或团队,孵化成功率近80%,远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在东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的支持下,李泽湘带领团队创建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国际机器人基地及研究院,发展东莞机器人产业,以此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
过去数年,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联结了全球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从0到1再到N,搭建起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到应用的全生态体系,为孵化公司或团队提供人才、创业导师、供应链、资金等全方位资源支持。至今,该基地孵化出了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优超精密、松灵机器人等优秀企业。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1/4。”李泽湘说。
李泽湘的学生陶师2013年在香港创立逸动科技时,还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两年后,陶师和他的团队辗转来到松山湖,成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首批入驻孵化团队。得益于基地全方位和孵化支撑,以及东莞高效而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这棵创新苗子如今已成长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年营收超过3000万元,他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船外机在欧美市场颇受欢迎。
李泽湘和他弟子的足迹,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可能: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循流进入松山湖,昔日加工贸易“前店后厂”的模式,裂变为“广深港研发+松山湖转化”“香港服务+松山湖智造”等多种方式。一批批优秀的机器人企业正从松山湖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术和产业之间搭建“大桥”
还有大概两个月时间,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最近,粤港机器人学院副院长丁文霞教授在给毕业生做调查时发现,明年毕业的60名应届生中,选择考研、创业、就业的比例约为5∶3∶2,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学院创立初期设想的5%,其中有3支创业团队计划到松山湖创业,并获得了学院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作为松山湖探索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举措,粤港机器人学院以培养机器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该学院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和广东工业大学大一的新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以“新工科”模式,在国内率先探索培养机器人人才的新方式。
该学院学生前两年在各自高校学习,后两年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业,以创业为手段,跨学科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各方技能,如机械设计、软件、电子工程、财务管理等。
对于这一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其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此举不仅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好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还可以为东莞乃至广东引进和培育众多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
李泽湘将学术和产业比喻成两座大山,过去这些年,他一直想在两座大山之间搭起互通的“大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这一产业孵化平台,则是他在学术和产业两座大山之间“建桥”的尝试。
目前,由李泽湘领衔的国际机器人产业小镇正快马加鞭建设。“几年后,这里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畅想基地的未来,李泽湘信心十足。
记者:黄少宏
原载于《南方日报》5月1日A07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