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大学尤其是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科技创新的基地、文化引领的高地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一是创新型城市对新型高校提出新要求。创新型城市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大学治理等方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必须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通过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过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创新型城市建设强调全域创新和全链条创新,必然要求大学改变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需要更加强调需求导向、应用情境和社会责任,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更加注重多元化、全过程的质量评价。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向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延伸。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充分利用国家推进“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的改革契机,理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发挥大学创新资源集聚功能,将制度优势和政策支持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新功能。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地方政府基于产业、教育、人才、创新之间互动融合关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承载着服务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内涵的重要使命。
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由地方政府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站”等功能。为此,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必须紧扣城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自觉服务于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积极发挥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平台服务等创新要素的聚合功能,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创新,抢占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服务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随着广州、深圳、东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全面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型区域。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作为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发散、衍生等功能,抢抓新历史机遇,积极运用新发展思维,构建新人才培养标准,组建新型产学研平台,探索新办学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全面参与知识创造、知识分配、知识应用和科技知识的迭代创新,全面助力一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节点城市,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既要雄厚的产业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城市文化、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形成城市综合竞争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扎根地方,充分发挥文化传承、高端智库、科创服务等功能,加强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桎梏,一体化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大学的学术生产、理性精神、创新能力全面支撑创新型城市的品质升级。
三是围绕城市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新探索。优化办学顶层设计。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坚持“瞄准湾区、扎根城市、贴近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后制定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本,发挥学科建设龙头牵引作用,坚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推教师发展进步“两个着力点”,着力实施人才培养强能力、科技创新强水平、社会服务增实效“三大工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四个一流体系”,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国际化和文化引领“五大战略”。
强化本科人才培养休系建设。学校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争创构建一流本科教育。学校紧密对接东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布局,组建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强化组织创新,与龙头企业、园区镇街等共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发展。
打造新型产学研用平台。瞄准科技产业创新需求,聚焦企业关键问题,坚持项目牵引、平台依托、人才支撑、融合交叉、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推进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服务支撑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学校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充分利用周边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组建一批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平台,深度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
推进办学机制综合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和复杂思维,协同推进人事、科研、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作者系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校长)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6日B05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