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与巴西建交5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为推动中拉科技创新与技术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推动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助力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中拉关系行稳致远,6月28日,中拉技术合作发展交流会暨巴西圣保罗周国际学术会议在东莞开幕,6月29日,将在东莞、深圳举办六个平行学术交流会。
本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拉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巴西圣保罗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联合主办,举行了包括开幕式、中巴友谊之夜、考察行等系列活动,为深化中拉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对中拉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中拉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等领域拥有较好的合作基础,相信通过此次活动,我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科技交流将持续深化,互利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推动中拉合作走深走实。
探商机——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
中拉友谊源远流长。去年6月28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松山湖科学城揭牌成立,也成为国内唯一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国家级跨国技术转移机构。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为主线,构建中拉技术转移和政策研究协作网络,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打造成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承载平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入推进,中拉合作平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以“打造中拉科技合作新生态,共创全球产业发展新繁荣”为主题的中拉技术交流圆桌对话上,招商蛇口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峰围绕能源、粮食和资源三板块发表精彩演讲,他表示,我国与拉美地区的资源互补,发展潜力巨大,拉美地区的电气、石油、可再生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且集中,但在开发方面存在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合理配置问题,缺乏投资合作,这些方面也是我国开展优势互补合作的重要切入点。
“要把大湾区突出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变为中拉经贸合作平台发展的强大动能,通过资金、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互相支持,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克服拉美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罗峰看来,能源合作是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重要合作内容之一,他相信随着双方合作领域更加全面化、多元化,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教授、技术与创新总监玛丽西尔维娅·费雷拉·达·科斯塔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中巴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和科技创新大国,拥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双方能深挖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的合作潜力,探索更多关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领域的合作。”
数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中拉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拉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本次活动的举行,正是为了加快促进东莞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尤其是巴西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为双方合作探索路径。
求实效——科技创新成为重要引擎
会议上,现代农业、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成为中拉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关键词。在与会人士的见证下,活动举行了中拉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聘书颁发仪式,清华大学教授刘德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李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教授王彪受聘为中拉技术转移中心行业技术专委会主任,南开大学教授王萍受聘为拉美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步举行中拉—招商蛇口联合产业基地、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国际空天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同期,中拉技术转移中心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COPPE学院、巴西中国商业联合会、深圳市招商创业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签订合作意向书。
开幕仪式前,参会嘉宾前往华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企业、科研机构参观交流,增进对大湾区企业科技创新的了解。“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带动了物流、人流和资金在拉美地区产业园的集聚,同时,中国成熟的经验也可以在当地直接输出,开展技术本地化方面的合作。”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参赞富贵说道。
他认为,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生态是一把“金钥匙”,而科技企业作为创新生态中的关键一环,应谋求更广泛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本次活动将推动实现多能互补体系,实现能源共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助力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化和拉美国家工业化转型。“站在世界十字路口,人类迫切需要深化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让科创之果实为更多国家人民所及、所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