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数字经济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新引擎。“世界工厂”东莞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当家”,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华为、思爱普(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抓行业龙头企业、树立转型标杆示范、推动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转型,逐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向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向中小企业深入。近日,南方日报邀请了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教授王志平、广东赛迪研究院总工程师耿强、东莞市顺琦手袋实业有限公司法人吴新平进行圆桌会谈,对当前东莞产业数字化的成效与短板,以及数字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进行分析,为东莞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数字化是否会成为“机器换人”的浪潮后又一产业变革?

王志平:前几年,东莞力推“机器换人”,大量传统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增强,企业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同时智能化成果也为数字化的发展积淀厚实的基础。从政策的角度,政府近年出台赋能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相关奖补政策,就在去年东莞就评选出18家智能车间,14家智能工厂,入选企业横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五大产业。通过评选出标杆企业,引导企业学习标杆的成功经验,持续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等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了前期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积淀,数字化自然而然成为机器换人的浪潮后又一产业变革。

耿强:东莞制造业通过“机器换人”从自动化到信息化、网络化,正在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始终在演进和变革而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5年在政府的推动下,东莞拉开了“机器换人”的序幕,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交互攀升,几年来设备数据、生产经营数据不断沉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工业软件(算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和应用,重新定义产业价值链、新分工体系和决策系统。在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东莞的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实现制造范式的变化以及商业价值的重构,是当前产业面对的变革挑战。

南方日报:东莞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又亟须补充哪些短板?

王志平:东莞的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装备产业有很强的支撑力,因此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东莞凭借产业基础取得不俗的成效。但是东莞的土地资源要素比较紧缺,产业空间有限,周边城市如惠州有广阔的产业空间,深圳推动工业上楼的低成本产业空间,对东莞的产业具有巨大吸引作用,因此数字化转型对东莞来说更为迫切。建议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选出数字化标杆企业,通过标杆表率作用从点到面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是当下应有之策。

耿强:东莞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东莞市共推动51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其中大多数企业仅仅是以“两化融合”贯标为标志的数字化初级阶段,要实现“转型”,实现生产方式从生产者驱动到消费者驱动,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和产业链协同、解决制造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东莞从资本、技术、人才要素方面都存在短板。尤其是急需一大批具有商业洞察能力、兼具制造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扎根在各行各业开展创新和创业,这是最大的短板。这项工作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中,逐步在各行业推进数字化人才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认证体系、培训体系的建设。

吴新平:东莞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近年来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一大批知名企业数字化转型,东莞拥有许多知名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生益电子等企业在数字化生产方面实行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提升产品的质量。二是产业升级数字化,东莞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等应用。三是数字化支撑平台建设,东莞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工厂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过,东莞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改进:一是技术人才短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数字化人才,而东莞的数字化人才相对不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企业数字化意识不足,一些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足,缺乏积极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三是信息安全问题,数字化带来了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方便,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东莞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保障。

南方日报:在数字化产业方面,东莞有哪些成果?还可以培育哪些发展机遇?

王志平:东莞有1.3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和20万多家工业企业,而仅有140多家规模以上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从数量和质量来说是偏少的,另外数字化服务商确实优质的数字化人才,大量的高端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往广州和深圳跑,有经验的、实干型的人才有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育,因此东莞数字化人才供给是缺位的,这是亟须补充的短板,尤为要加强人才政策。

耿强:东莞一直积极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去年全市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03.3%。尽管数字产业因为企业需求增加开始提速,但是长期以来基础较为薄弱,外地同行抢占了大部分工业软件应用的市场。随着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心转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各个细分行业都会产生更为多样化的软件需求。就在前不久,财政部和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选30个左右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这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的积极性和需求强度。东莞应紧抓此次政策红利和发展契机,一方面做好供需对接引入高质量数字服务商落地东莞,另一方面对本地服务商做好支持和培育。充分利用东莞产业完整,行业丰富的优势,“以需引供”,推动数字服务商和软件企业开发“小快轻准”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从资本和人才供给要素上保障本地数字服务商不断深化产品力,迅速扩大市场规模。

吴新平:在数字化产业方面,东莞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智能制造方面,东莞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许多企业已经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电子商务方面,东莞的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商产业链;在人工智能方面,东莞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例如,建设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除了以上成果,东莞还可以培育在数字化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寻找发展机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南方日报:东莞可以对标哪些城市学习数字化升级的经验?可借鉴学习什么?

王志平:东莞可以跟江浙一带学习数字化的经验。比如杭州在2017年、2018年开展数字化转型了,由于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仔细观察其经验做法,杭州在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培育、服务企业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建议东莞可以参照杭州的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人才的培育、产学研合作,把先进的观念和理论灌输到企业中。

耿强:我觉得东莞可以借鉴浙江省“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发展模式,面向细分行业,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去面向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构建制造生态体系。东莞可以依托村镇级工业园和产业聚集平台等基础,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东莞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虎门的服装产业互联网平台,也有一些企业自己做的平台,比如盟大集团的塑化行业垂直平台,政府可以推动产业这样的“产业大脑”,将制造业的资源要素和数据汇聚起来,进行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真正实现市场要素优化配置创造增值。

吴新平:在数字化升级方面,国内外一些城市摸索出不少的经验,如深圳在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上海是中国数字化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在数字化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卓有成效;新加坡在数字化经济方面已经成为亚洲的领先者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产业。东莞可以对标一些国内外的城市,学习其数字化升级方面的经验,从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借鉴,推动数字化升级。

南方日报:东莞要培育“灯塔工厂”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耿强:培育“灯塔工厂”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要有一些配套支持,比如制定申请指引和申报“灯塔工厂”后的支持等。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要在内部围绕“灯塔工厂”的评估要求和指标进行梳理,提升数字化生产能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同时可以在数据应用层面总结一些可以参考和复制的经验,鼓励智能工厂去做申报,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样本

思爱普赋能中心:

撮合者 贯彻者 服务者

“莞企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转型升级,纵观莞企发展历程,每个时间段都有不一样的转型升级内涵,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当今产业新的风向标。”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琨洪认为,数字时代的浪潮已经到来了,数字化转型也将成为莞企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结成联盟做大做强“生态圈”

随着数字化产业变革席卷而至,制造业正迎来前所未有之变局,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后东莞迅速响应,发布《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打造多层次行业赋能生态体系。在此背景下,市数字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东莞市东数互联网产业有限公司(下称“东数公司”)运营的思爱普赋能中心应运而生。

叶琨洪表示,作为服务商和企业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平台桥梁,思爱普赋能中心具有撮合者、贯彻者、服务者的三个角色。作为撮合者,就是把企业和服务商进行数字化撮合;作为贯彻者,将全市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通过思爱普赋能中心的平台贯彻给服务商和企业;作为服务者,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同阶段的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同,针对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在进行数字化升级的解决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大型企业更为迫切通过数字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中小型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的需求更为旺盛。”叶琨洪说。

企业不同阶段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同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数字化实操人员资源的匮乏。”叶琨洪表示,事实上,数字化的介入很简单,主要是搭建数字化平台,在平台搭建后,就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数字化平台做二次开发,而二次开发的实操人员却很稀缺。“同时现有的服务商的数量以及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单纯的激发企业数字化需求抢占市场是不够的,更要把数字化研发人才、服务性人才引入带来东莞。”叶琨洪说,面对人才的匮乏,希望政府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才引进支持,吸引有能力的人才来到东莞,帮助解决东莞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操人才缺乏、数字化程度不统一的问题,为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

当谈及未来数字化的方向时,叶琨洪认为,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到来,东莞作为全球的制造加工生产基地,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在新的产业革命下,如何实现营销数字化是未来的又一重要课题。企业更为关注如何抢订单、拓渠道,因此未来如何利用新平台新媒体打造新订单、新营销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

面对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叶琨洪表示,东数公司将借助思爱普赋能中心的平台加强和企业、厂商进行对接,开展实质性的培训。接下来,东数公司将积极创新发展,继续以赋能中心运营为支点,汇聚生态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赋能服务水平,助力东莞企业数字化转型。

链接

数读东莞数字化转型

1

2022年,东莞市共支持70家中小企业开展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建设,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五大产业遴选认定129家重点企业授予“东莞市智能工厂(车间)培育企业”的称号,并认定32家智能工厂(车间)。

2

截至2022年,东莞市23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营收增长7.26%,有超过80%的企业实施或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

3

2022年,东莞市成功推动盘古、瑞恩、盟大、数夫等优质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推荐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广东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培育;培育了拓斯达、微云科技、鑫航智能等20多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

4

2022年,东莞市认定了华为、思爱普(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东莞市数据互联有限公司、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启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等4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58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5

经过2022年的运营,华为、思爱普(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累计赋能本地企业171家;建成超32人的本地运营服务团队;建成展厅总面积约2177平方米;吸引一批数字化转型生态企业落地东莞,帮助东莞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完成超4000万元增量订单,赋能中心赋能东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

6

华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目前已为东莞市14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服务,成功孵化108家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7

思爱普(SAP)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搭建完成面积超1700平方米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体验展厅,开展市场供需对接会22场,累计参与企业277人次;开展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训服务29批次,累计参加595人次;已成功服务本地制造业企业超50家,累计软件服务合同金额为约1亿元;已有49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与思爱普赋能中心达成生态合作结盟。

8

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推动57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

记者:叶永茵 何绮莹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3年6月27日DC03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中国科技网】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揭牌

下一篇:【南方+】聚焦数字经济,“东莞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讲坛”走进理工学院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