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读一个专业、上两所大学,在广东成为现实。近日,广东医科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发布了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得到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将在今年起通过普通高考独立代码的方式招生,每个专业招收60人,共180人。


开广东高校

联合学士学位培养先河

“这次医工融合的校际合作,在广东开高等教育联合学士学位培养先河。”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介绍,广东医科和东莞理工比邻相伴,有良好的学科专业互补性,将共同致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校际合作渠道,为国家和广东的新医科、新工科发展提供改革探索和借鉴。

联合学士学位是大学专业设置的新鲜事,也成了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发力点。早在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就首次提出可以采取联合学士学位方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两年后,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出台《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

创新培养联合学士学位的大门打开后,广东医科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迅速行动起来。今年2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广东医科大学和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设立“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我们用最好的资源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医工交叉、医工融合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校长马宏伟说,期待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真正的医工融合的交叉意识和前沿技术攻关,构建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体系。

通过普通高考独立代码招生

广东医科大学和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距离仅约一公里,两所高校均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此次获批的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将在普通高考进行本科专业招生,具有单独的招生代码。每个专业招收60人,两个学校分别招生30人,单独开班,3个项目共招180人。

“两校共同建设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双方互派教师授课;通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互认学分。”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教务部副部长张伟伟解释,“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采用“2+1.5+0.5”双校区培养模式,学生分别在录取学校注册学籍。

以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招生专业为例,第1至4学期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住宿就读,第5至7学期在广东医科大学住宿就读,第8学期学生下点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实行“1.5+2+0.5”模式,即前3个学期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住宿学习,第4至7学期在广东医科大学住宿就读,第8学期为学生下点实习。

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改革重要趋势与强劲动力。“联合培养的3个项目、5个专业,都是两校的‘王牌专业’。”广东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谢培豪介绍,以药学专业为例,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和一流专业,是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学科2021年晋升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为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与药学对应的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还是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博士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省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实力不俗。

期待蹚出医工融合新路子

前几年,不少大学把医工交叉作为新增长点。

“我们推进医工融合,要把医工交叉做深、做实。”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志嵘表示,医工融合与医工交叉有所不同,是实实在在把机构、平台、师资、学科、专业、课程全链条融合,有实体、有载体、有团队、有项目、有专业,医工融合的方向是清晰的、落地是实在的、合作是有支撑的。

除了联合人才培养,依托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两所大学遴选了首批6个入驻团队,团队由两校科研人员共同组成、资源由两校共同投入。

“入选后,创新团队项目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团队建设经费,第一批资助额度为40万元/项,其中项目依托单位资助30万元/项,项目合作单位资助10万元/项。重点培育项目每年资助30万元/项,一般培育项目每年资助额度为20万元/项。”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刘新光说,团队还将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与企业共同围绕前沿急需技术联合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是两个实体运作的机构。“除了真金白银地扶持联合科研团队项目之外,两所学校还各拿出25个编制,用于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的实体化运作。”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季透露。

目前,智能医学镜检实验室等已完成设备采购,将投入使用。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说,两校规划了230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第一批建设的载体,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创新研究院里预留了一层楼用于医工融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后每年还将投入6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运行和项目立项。

记者:吴少敏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3年6月2日A07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新华网】广东上线首批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读一个专业,上两所大学

下一篇:【南方+】打造学术高中,松湖莞中探索“高中-高校”共育拔尖创新人才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