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023松山湖科学城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近5000人用脚步感受这座科创新城“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独特魅力,领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变万象新的日新月异。
这一天,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建设全面启动两周年。奔跑于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科学城里,处处流动着新生机,所有人的脚步都更加坚定有力。
新时代东风浩荡,拂过万水千山。两年前一笔一画勾勒的“四梁八柱”实施框架,如今已化作科创潮涌、百舸争流的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
自全面启动建设以来,松山湖科学城蹄疾步稳,迅速起步成势,科创因素不断汇聚,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项目扎实推进,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串珠成链,海内外英才纷至沓来,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完善,集中度、显示度进一步显现。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接力棒传递于此,这台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已轰隆作响,正以笃行实干勇闯新路的时代担当,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的目标进发,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采写:韦基礼 郑国豪 张珊珊 黄少宏
策划:黄少宏
统筹:韦基礼
平台跃升
携手国家科创力量
加速向科学进军
时间新故相推,梦想永不止步。在奋斗的征途上,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镌刻下前行的坐标。
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迎来揭牌成立五周年。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包括多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中科院专家学者再次齐聚一堂,对话科学,共谋发展,让这一客家围楼式建筑群再度迎来高光时刻。
作为广东首批省实验室之一,五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科技创新,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探索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合作、推进科普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突出成效,探索出一条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成为院地合作的又一成功探索。
2019年,东莞与中科院达成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共识,在这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历经四年,当年的种子在松山湖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的呵护下,已经生根发芽、慢慢茁壮成长。
打开卫星云图,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如今已建立起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一流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6所高等学校,2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及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一大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中试和产业化的平台基地,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初步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多年来持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松山湖数学论坛、华为开发者大会等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活动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科学氛围愈加浓郁,让这里空气中都飘满科学的味道。
更为重要的是,集聚了包括赵忠贤、田刚、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等一批院士专家和4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长期在此开展科学研究,推动重大原创成果频频惊艳刷屏,科技成果不断加速转化落地结出硕果,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一组数字可以佐证科技创新呈现喜人之“变”——2022年,松山湖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2.3%,远远超过世界创新型国家3%的水平,是全国5倍、全省3.8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3.88万件,PCT专利申请1663件。新征程击鼓催征 新使命时不我待。着眼于国家所需及东莞所向,松山湖科学城充分展露着力推动平台跃升,加速向科学进军的发展雄心。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例,自2020年揭牌以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创新创业不夜城”为目标,已加速成为东莞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优质载体。2022年,社区举办清华三创大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创新创业活动50余场,已吸引近4500名人才常驻于此,其中9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5—35岁青年人才占比近70%,显示出澎湃发展的活力。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在读生吕天一在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工作。在他看来,松山湖这样一个兼具科研、创业、创新的环境下,让他可以一边做学术科研,一边将产业落地。
创新潮涌
架起一座座
科研成果转化桥梁
突破是科技创新的永恒旋律。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向前一步,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松山湖向科技广度与深度的奋力进军。
国内唯一的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谱仪及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研制安装成功、国际首台微小角中子散射谱仪成功出束、用户实验成果在《Nature》发表……自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以来,这座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大科学装置已有8台谱仪成功出束,其中5台已正式对外开放;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800项,累计发表论文180余篇。
“散裂中子源在东莞不断取得科研成果,充分展示了广东省引进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和成就,同时吸引了国内许多一流的科学研究机构落户广东,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
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然而,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存在一条鸿沟。
鸿沟如何跨越?松山湖科学城给出的答案是,以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大企业为抓手,松山湖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持续加快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市场更好结合,挽起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之“手”,架起一座座科研成果转化的铁索桥。
每年超2000万元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0万元,全方位支持技术创新;企业上市最高奖励1700万元……2021年7月,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松山湖出台7项科技政策,有力搭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全方位激活了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就在最近,一笔总额接近1亿元的支持技术研发投入的政策资助资金即将到账东莞新能安科技等308家单位。在受惠企业看来,在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的条件下,松山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投入搞研发,让企业更加坚定走好创新发展的路子,更加能够结出更多具备竞争力的创新果实。
在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赋能下,两年来,一个个科技成果在松山湖科学城转化生根,具有松山湖辨识度的科创成果闯出大湾区,身影随处可见——
2小时01分39秒!2022柏林马拉松比赛上,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再度夺冠并创造历史,这位传奇跑手创造“奇迹”的赛场上,其手上戴的智能运动手表,是来自东莞松山湖的高驰运动科技公司。
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雪车项目创中国冬奥最好成绩。这背后,由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雪车头盔研发团队参与研发的雪车头盔,应用于国家队冬奥项目训练中。
《流浪地球2》这部科幻大作中,演员所穿戴的宇航服以及深受观众喜爱的MOSS等特殊道具的部分3D打印硬件,则来自东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
4月1日,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落成使用,中子这双探索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将逐步转化为攻克人类癌症的“利剑”,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眼下,松山湖创新灯塔已然点亮,中国散裂中子源多台谱仪接连建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相继投入使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布局加速落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正酣……目之所及之处,皆是创新升腾之气。
松山湖科学城连点成线、由线到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顶尖创新资源,正全面助推广大创新主体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城市焕新
高品质城市配套
串珠成链
人在画中跑,城变万象新。沿着科学城的绿道奔跑,在创新潮涌里品味人间烟火,在诗意山水之间感受城市生长的活力。“能在这种环境下跑步令人羡慕。”从江苏专程来参赛的2023松山湖科学城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程乾育夺冠后直言。
呼吸于环湖碧道之上,和水上特斯拉来一场水陆竞速;奔跑在松湖烟雨之中,与院士大家来一场科学偶遇;打卡于华为小镇之外,与欧式建筑来一张最美合影……城湖相生,碧道相连,整个松山湖科学城仿佛建在公园里一般。
在时间刻度里,这座科创新城仍在拔节生长。
从松山湖市民中心优才服务区启用到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揭牌成立,从松山湖首个“三限房”亮相到松山湖科学家公园、文化艺术街区、悦榕庄酒店等高品质配套项目加速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松山湖科学城的城市配套完善肉眼可见,不仅让人一见钟情,更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松山湖万象汇、滨湖万科里、佳纷天地等城市综合体串珠成链,行走在松山湖,你会发现,科研大厦和产业基地藏于绿树林荫之间,在创新潮涌中与人间烟火相遇。而且,“科技+人文+自然”等众多元素在现代化城区里深度融合发展,正在演绎新的城市故事。
3月,松山湖管委会文化艺术街区意向效果图首度对外曝光,便以“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的建设理念火速出圈。为进一步打造理想的科学家园,松山湖管委会主动谋划搬出办公区,将最好的人文景观和空间留给人民,并计划将办公区改造成为兼具文化、商业功能的文化艺术街区,打造地标性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这两年国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了很多,但像松山湖这样把办公区域搬出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湖于民,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新说,松山湖管委会文化艺术街区项目的定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项目规划让人眼前一亮。
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松山湖正以中心区和核心创新区两大核心为主战场,谋划若干个全市最高水平的科技交流、文化艺术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湾区知名文化消费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同时,以悦榕庄酒店和滨湖生态空间为主要载体,加快科学公园的建设,将科学体验融入生态景观;加快粤港澳科技交流中心的前期谋划,融合商业、文化、会议、展览等功能,打造为湾区重要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等高规格会议和科技展览的主要承接地。
诗意山水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生态文明与科技力量并行发展。松山湖科学城将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导向,深刻把握城市能级提升的内在逻辑,沿着“造城—聚人—引产”的发展路径,为高水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而持续奋斗。
人才集聚
创新磁吸效应
不断放大
从学者到创业者,耿涛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身份转变的同时,也在一步一个脚印演绎出松山湖城市呵护人才、扶持创业、培育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2016年,他辞去高校稳定的工作,加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并用不到5年的时间,探索出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创立了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中“自主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还获2021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技创业者选择来大湾区是正当其时。”对于扎根松山湖,耿涛深感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一路走来,从斩获第五届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到接受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直投,再到低成本入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每一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当地政策的支持。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吸引人才,关键在于能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通过聚焦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体系,松山湖科学城以“筑巢引凤”的姿态建设了一批优质平台,为一大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提供发展的舞台。
全面启动建设两年来,大科学装置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约4300人,并汇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已实施1000多项研究课题。此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集聚双聘和全职科研人员近1000人,除了赵忠贤、王恩哥、汪卫华等院士专家外,不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都是青年骨干。
“以前我们有想法,没有机会和条件实现。现在实验室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支持科研人员去做更多的、大胆的尝试。”王欣是一名“80后”海归博士,目前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环境与能源高分子材料团队负责人,由他带领的团队在多个研究领域上取得新突破。
在王欣看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仅大力支持科学家的创新想法,还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科研人员很大的自由度,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例如,在项目科研经费使用上,实验室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话语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经费使用的调整。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这是每一个科研人梦寐以求的模式,我很喜欢这里。”王欣说。
凭借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松山湖正释放强劲的人才“磁吸效应”,让广大英才近悦远来,基本形成顶尖前沿技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
最新数据显示,松山湖畔,如今已有20.46万人在此就业发展,且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本科学历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过半。同时,集聚各类国家级人才84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6名,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8个、市创新科研团队28个。
锚定打造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的目标,松山湖科学城还出台了一揽子科技人才政策引人才、聚新业、助发展。
《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松山湖将引进市级以上人才5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10000名;拟投入50亿元用于统筹人才房及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安居和国际人才交流。
产业进阶
“数字化+科技创新”
引领制造业重塑新优势
作为华为云在全国范围参与建设的首个开发者村,4月26日,“松山湖开发者村”将正式开村,并迎来首批入驻村民,这标志着松山湖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将迈入新阶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搭载数字化这一新引擎。
“制造业发展的产业逻辑正迎来巨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产品迭代的速度不断提速,数字化在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中扮演者基础性重要作用。”在今年2月举办的松山湖载体空间专题招商大会上,松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用别开生面的主题推介,道出了松山湖押宝数字经济新赛道的初衷。
众所周知,松山湖自设立之日前便肩负着引领东莞创新发展的使命。在过去20多年,松山湖通过创新引领,借力高校科研院所及集聚的广大人才,带动周边镇街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品牌到制造到设计等各个环节的转型升级,缔造了一个个产学研合作及创新辐射带动发展的城市佳话。
走进东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松山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现代化制造工厂,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每天,以超临界流体发泡为核心基础所研制的新材料制品,通过这个投产不过半年的智造基地,被源源不断打包装进一条条货柜,漂洋过海销往全球各地。
来到松山湖发展的14年间,海瑞斯董事长徐小军带领企业成功从一家传统化工材料贸易商,转型为新材料细分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创新讲究人无我有,同样讲究人有我快。松山湖的政府服务非常高效,基地从用地摘牌到投产仅用了1年时间。这让我们的产品研发完成后,能第一时间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往全球市场。”对于当地高效能服务的营商环境,以及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徐小军深有体会,也受益良多。
发展数字经济,被称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就在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相关经济及行业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同比增长11.2%的增速,和住宿和餐饮业一同成为疫情后率先实现快速反弹复苏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表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近年来松山湖持续打出数字经济发展组合拳,在数字化浪潮中积极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
制造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东莞是闻名国际的制造业大市,拥有超过21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规上工业企业1.3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及广阔的市场。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虹勤通讯”)数字化、智能化已全面铺开。通过云端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车间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以往一天的物流运输时间,现在可以缩减为4个小时。虹勤通讯副总裁陈晓球表示:“今年以来,应对严峻等外部经济环境,企业迅速决定拓宽原材料来源,并进一步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加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并实现了企业发展稳增长。”
勇立潮头的松山湖敏锐嗅到了其中蕴藏的产业发展机遇。2021年底出台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松山湖将用5年左右时间筹集投入约20亿元,着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几年坚定不移走下来,松山湖已创建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已有64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入驻,覆盖35项需求应用场景,为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了17家企业成为数字化转型行业标杆案例。此外,松山湖还充分发挥现有3个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和5个市软件产业园集聚效应,共吸引超5000名软件从业者在此发展。
沿着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坚持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当家,以创新引领挺起产业高质量发展脊梁的发展脉络,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重点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推出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等举措,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推动松山湖经济稳健增长。
联动港澳
莞港合作
谱写新篇章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国家战略平台加持,让松山湖成为推动粤港澳联动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翻开地图,松山湖坐落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部,正加快构建面向大湾区各主要创新平台的“一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科研圈”,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国家战略平台,以及各大装置、大平台、大学相继建成,莞港澳三地联系日益密切。
自4月以来,松山湖在香港持续引起关注——
4月上旬,随着全国高校校媒精英训练营(联动港澳专场)活动举办,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组团而来,实地体验并记录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独特魅力,发现并传播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新发展机遇。
紧随其后,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内地首个培养基地落地松山湖。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香港曾智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举行签约仪式,这意味着自今年起,将连续3年从香港本地高校选拔一批爱国爱港、创新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科研能力或潜质的大学生,于暑假期间前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为期6周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此之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的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中,同样不乏港澳人才。为加强粤港地区学术、人才的交流,实验室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共同联合培养博士生。
粤港澳深化联动还体现在源头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从建设之初起,就与港澳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并吸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用户在此开展多项实验研究。
“在自家门口做实验,太方便了!”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仪,他不再需要每次实验都向国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请机时,实验效率大大提升。在此基础上,他还发现了强度高而且韧性好的“超级钢”微观原理,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资源互补,更加快了协同创新的速度。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多物理谱仪,联合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建设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与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药物控释的研究。
多重优势的叠加,让松山湖不仅在地缘优势,更是在低成本创新优势上,成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优选地。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便与同学一起研发了一款电动船外机的原型机。经多方考虑,他们最终把公司研发总部设在松山湖,且成为第一家入驻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企业。
扎根松山湖创业10年,逸动科技也凭借东莞强大的硬科技产业链基础、以及松山湖全过程的创新赋能,一跃成为其细分领域全球隐形冠军企业。
企业成长期间,考虑到产品特性,松山湖管委会特意在湖边修建了一个小码头,方便他们做户外实验。“真的非常难得。为企业修建小码头需要政府敢于打破常规,我认为松山湖是用创业的心态服务企业。”潘宗良说。
此外,还有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妙智科技创始人谢智衡、大锌能源创始人唐子杰等,他们的故事已成为香港青年落地松山湖发展的生动缩影。
特别是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获批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引进119个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
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在巍峨山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拔地而起,一期校园建设有望在今年秋天全面完工,届时将进一步推动莞港亲密合作全新升级,进一步围绕东莞未来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学科规划,推动莞港科创合作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链接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全面启动两周年大事记
2021年4月22日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
2021年4月22日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奠基。
2021年7月26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多物理谱仪通过验收。
2021年9月7日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启动首批月球科研样本研究。
2021年10月18日
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
2021年10月22日
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在松山湖揭牌。
2021年12月1日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开幕。
2021年12月9日
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活动举办。
2022年4月27日
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东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揭牌。
2022年5月31日
松山湖举行基层治理片区党委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北部、中部、南部、生态园四个片区党委正式成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开启新征程。
2022年6月8日
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奠基开工,将建成全市投资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2年7月1日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项目首栋建筑顺利封顶。
2022年8月8日
松山湖松月文化广场项目奠基,将打造成为“科技+商业+文化服务”一体的综合体。
2022年8月31日
西部人才社区顺利摘牌。
2022年9月9日
由东莞市政府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的大湾区第一所未来学校一一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举办落成仪式。
2022年9月24日
松山湖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东莞松山湖万象汇开业。
2022年11月3日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举行工程移交仪式,标志着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1月9日
“松山湖开发者村”发布。
2022年12月26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23年2月12日
“遇见数学 遇见未来”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举办。
2023年2月23日
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
2023年3月17日
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建设项目动工,计划打造成科学、文化、艺术与商业相融合的新地标。
2023年3月17日
松山湖科学公园建设项目动工,力争建成一座具有生态保育、科学展示、山林休闲、健康康养、滨水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
2023年4月20日
《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发布。
记者:黄少宏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3年4月25日DC02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