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技术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叠加必将催生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
12月10日,“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建设研讨”暨课题研究推进和一流课程申报交流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是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下,由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大会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为主题,内容覆盖一流课程申报建设、数字化赋能课题研究推进、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助力学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申报。会议通过线上方式举行,开设5个分会场,共有36个会议报告。数据显示,共吸引上万人次参会。
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文海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姜琳教授、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汤贞敏研究员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熊建文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幼如教授主持。
致辞中,陈文海副校长指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动教师教育公平、优化教师教育治理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他认为,本次会议围绕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紧贴教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姜琳处长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都已均居世界第一,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抓手,它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改变学生的学、改变教育的管,并对持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质量革命有巨大作用。广东省目前已经建成1,986门省级一流课程和25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未来还要继续遴选1,800门左右的省级一流课程,不断扩大课程的规模化使用,以建设高等教育智慧教育改革专项试点省为契机,用数字技术发展的最大变量争取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姜处长高度肯定了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项目申报等工作,为全省师生搭建了数字改革交流互鉴的良好平台。
汤贞敏常务副会长认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建设,必须加强教师的数字能力建设。引导和推动教师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更活、更富效能。他希望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和高效能教学模式改革,完成数字化技术从“概念赋能”到“切实赋能”的“最后一公里”跨越。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熊建文教授认为,一流人才需要有一流课程的支撑,信息化、数字化是一流课程的重要元素。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赋能课程,使课程成为“金课”,成为人才培养达成的重要基石,是每位老师的追求。本次研讨会为一线教师展示更多的优秀课程案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参考。
五个分会场包括三个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建设分会场、数字化赋能课题研究分会场和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会场,共有36位来自教学一线的专家、教师和企业界代表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交流展示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秀经验及实践案例。
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建设共21个报告,分别由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惠州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等16所高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围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师范”,为大家呈现数字化赋能一流课程建设的典型做法和应用创新。
数字化赋能课题研究分会场7场报告,主要由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电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分享,该分会场聚焦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的理论探析和技术支持,既有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汇报,也有教师发展中心赋能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会场的8场报告,主要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名师和课程负责人分享,各课程聚焦自身课程特色,充分凸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本次线上会议,直击主题,高效简约,不少国家级名师和一流课程负责人倾囊相授,使广大教师更加明晰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路径,得到广大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于促进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