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一场名为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第二期)的活动在松山湖进行,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的30余名大学生记者以此为契机,深度走读松山湖,挖掘大湾区发展故事,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在全国高校学子“朋友圈”内引起强烈反响。
青年强,则国家强。自2001年建园以来,一批批青年人才怀揣着光荣与梦想,从天南地北来到松山湖: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级;参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架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铁索桥”;孵化大批科创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强……
特别是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一场“青春风暴”在松山湖科学城加速席卷。如今,这座青春之城拥有20.38万就业人口,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就业人口约53%,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超九成,平均年龄仅26.8岁。
迈上新征程,改革创新再出发。面向未来,松山湖正加快完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今年以来更有松山湖万象汇、通湖礼廊、国际人才社区、松山湖科学公园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相继迎来突破性新进展,为广大青年人才在此拔节生长提供高品质城市配套,必将助力更多青春力量在深入参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为绚丽的梦想之花,让各类英才真正可以人尽其才、才有所用、用有所成。
1
青春接力,逐梦未来
唐彬是一名“80后”,过去10年间,她一直为亲身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而自豪。
2011年,还在就读博士后的她来到东莞出差,看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工奠基现场周边仍旧一片荒凉。毕业后,经过再三思量,她还是选择来到这里工作。目前,唐彬所在的团队,是目前我国专业能力最强的综合型中子探测器及数据获取研发团队之一,并于今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我们不仅保持了与国际的同步前进,甚至可以做到国际前沿。”谈及中国散裂中子源,唐彬深感振奋。这座大科学装置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如今已在老中青三代的努力下建成运行,还培养了一支年轻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应用队伍,500多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36岁。
而在距离10公里左右,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宋成浩博士所产出的学术成果,也离不开这座大科学装置的加持。今年2月,一篇以他为第一作者署名的研究论文,登上了冶金材料领域的TOP期刊《Scripta Materialia》,其中设计了一种兼具超高强度与良好塑性的新型轻量化汽车用钢,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论文中的中子衍射实验,正是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多物理谱仪完成的。
多年来,松山湖聚焦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体系,以“筑巢引凤”的姿态建设了一批优质平台,为海内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提供发展的舞台。
又如作为广东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2018年揭牌成立以来,已集聚双聘和全职科研人员近1000人,除了赵忠贤、王恩哥、汪卫华等院士专家外,不少团队带头人及成员都是青年骨干。
王欣,一位曾在加拿大学习、工作、生活多年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在这里做科研是非常美妙的过程”。作为环境与能源高分子材料团队负责人,他表示:“以前我们有想法,没有机会和条件实现。现在实验室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支持科研人员去做更多的、大胆的尝试。”
当前,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计划明年开始招生,还有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约6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持续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
松山湖为什么这么“年轻”?因为这里,一直是青年人的逐梦之地。
2
青年担当,动能启新
“青春”不仅是一种年龄上的体现,更是精气神的反映,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状态。松山湖的青年人心怀梦想,把敢闯敢试、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融入了城市的血液。
“在祖国做科研,我内心更踏实也更有动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欣表示。2018年回国以前,他一直在国外从事散裂中子源装置相关科研工作。听到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的消息,他毅然决定回国,并成为极化中子组的第一位成员。过去四年时间里,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许多突破,还进一步扩大充实了团队,邀请了马修、沃尔夫冈等多名海外科学家加入中国散裂中子源。
而在创业领域,不少年轻的身影也在自身领域内不断发光。
作为弓叶科技的创始人、总经理,莫卓亚于2016年来到松山湖创业,如今已实现了三项“中国第一”:推出中国第一台人工智能垃圾分拣机器人、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喷气式光选机、架构了中国第一个结构化固废大数据库。
“我们希望以科技力量变革垃圾处理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推动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这是一项改善人类福祉的事业和推动科技发展的事业。”她说。
莫卓亚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尽快弄懂设备工艺,她曾孤身前往大厂里充当一名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白天钻研设备,晚上睡12人的大通铺……咬牙坚持了数月,才帮助团队突破核心工艺。
同样追求产品完美与极致的张笛,是本末科技创始人兼CEO。今年10月,本末科技刚完成A轮融资,募集近亿元人民币,计划将所募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后续将加强市场拓展与生产投入。
自2018年创建以来,本末科技一直专注于一件事,即去掉机械设备中的减速器,使用电机直接精准地为各类设备提供动力。公司研发的产品DDJ(Direct Drive Joint)——直驱型机器人轮关节,不仅没有减速器,还能将马达、驱动器和传感器集成在一起,凭借更高精度、更长寿命、更小体积等优势,逐渐成为机器人领域中的一个新型核心零部件。
2020—2021年,本末科技相继完成了M6和M15两系列产品的技术研发,同时推出刑天-Diablo轮足机器人,其提供的动力方案可为客户提供光滑的力矩、平稳的速度和准确的位置,在家用机器人、工/商用机器人、健身行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一座城市的蓬勃生长,呼唤青春的力量。松山湖的年轻人,有干劲、韧劲、拼劲。
3
友好有为,双向奔赴
打造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要城市与青年之间双向奔赴,同时实现“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在城市发展更有为”。“友好”是城市对青年的投入,“有为”是青年对城市的回报。
人才发展、安居与乐业并行,打造理想的科学家园,需要同时能为工作、生活和玩乐服务。
适配优秀青年人才发展所需,近年来,松山湖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地与科学人文宜居地的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环境综合品质,并在2022年迎来重大项目建设攻坚的丰收之年。
2022年8月底,位于松山湖西部国际科教社区示范区一宗约90亩住宅地块成功竞拍,标志着松山湖第一个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取得最新进展。项目建成后将供给约2260套高品质人才住房,面向园区符合三限房购买条件的青年人才开放申购。
9月下旬,松山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定位最高、业态最全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东莞松山湖万象汇正式开业。
国庆假期前夕,通湖礼廊二期景观提升工程示范段先行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包括松月文化广场、松山湖科学公园、管委会片区改造工程等一批高品质配套设施已同步加速布局建设中。其中,松月文化广场项目已正式奠基,未来将打造为东莞版的“欢乐海岸”;松山湖科学公园即将正式动工,计划打造为具有生态保育、科学展示、山林休闲、健康康养、滨水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管委会片区改造工程预计2022年下半年正式动工,2023年底首期对外开放,打造成为兼具文化、商业功能的文化艺术街区……
为提升人才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在人才服务方面,“优享松湖”系列品牌活动接连举办,一方面,致力为高层次人才打通政务便利、美食优享、商住优惠、金融支持、医疗便利等服务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人才对生活品质的广泛需求,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内容涵盖咖啡、茶艺、花艺、烘焙、红酒品鉴、国学经典、羽毛球比赛、油画、毛笔书法等多个主题。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松山湖致力于构建“引、育、留、用”全方位政策体系,打造可持续人才发展生态。此外,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政策、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特色政策扶持,将为人才提供发展全过程的全方位支撑。
■青年代表
非晶材料团队工程师闫玉强:
摸索非晶材料快速筛选“攻略”
11月3日上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非晶材料团队工程师闫玉强正在给校媒特训营大学生记者展示非晶材料。“我们发现非晶合金是可燃的,再经过对非晶材料的改性,比如在材料表面改性储氢或者成分调控,可以让它更剧烈燃烧,并在自然环境下存放数年也不会失效。”解释之余,闫玉强用镊子夹出并点燃了丝带状的非晶合金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摇身一变“仙女棒”,迸发出绚烂的火花。
非晶合金材料,又被称作金属玻璃或者液态金属,是集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超塑性、软磁性等优异性能于一体的具有颠覆性的新一代绿色环保高性能金属材料。
闫玉强所在的新一代非晶合金研发与关键应用探索团队(下称“非晶材料团队”)成立于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汪卫华为学术带头人,团队科研人员已经在非晶合金材料领域耕耘30余载,在Nature、Science、PR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闫玉强并非从一开始就从事非晶合金研究,相反,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最开始研究的是将非晶态转成晶体态。但在深圳大学求学期间,非晶合金成型课题组教授马将成为了闫玉强科研转折点的领路人,让他从“寻找有序晶体”到“寻找无序非晶体”。
由于非晶材料无序结构的特点,往往比有序结构更难探索了解,非晶合金的世界就像一块块未被开发的地图,需要胆大心细的科研人员逐个拨开迷雾。
要制备非晶合金,相当于需要探索出哪些元素配比能制成无序原子结构,“我们在一个硅基片上制备出成千上万个不同元素配比的成分,再快速地进行材料表征,就是确定这些材料的结构特征。”闫玉强解释,不同元素成功配比为非晶态后,就会被记录至资料库,方便下次调用。
闫玉强介绍,在材料制备成功后,就要对材料进行测试,验证是否为非晶合金。以往测试非晶的流程,须将材料切成薄片,再进行表面抛光,进而测试设备,一套流程要近70多分钟。一个想法在闫玉强心中萌生:能否精简测试流程,进一步提高效率?
凭借对非晶材料的了解,他形成了一套自己快速筛选非晶材料的方法:非晶合金是无序的,兼具金属和液体的特性,因此表面是光亮的类似液态水银;非晶的弹性性能优异,因此摔击的声音是清脆的;利用非晶合金的各向同性,因此用剪刀剪断后的截面的痕迹是统一的。
“我在业余休闲时,其实也在工作。”闫玉强说,放假时他会与家人、朋友在松山湖骑行、散步,但脑子里也时不时会蹦出“非晶”二字,他经常会思考如何提高非晶材料的筛选效率。“这个太繁琐了,这个步骤能缩减吗……”听到闫玉强自言自语,家里人早已习以为常,而闫玉强往往是和家人讲解时打通了思路。
在团队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非晶合金材料团队科研人员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开发了独特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实现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筛选,研制出高温高强非晶合金材料新体系。这能够解决当前非晶合金材料领域最大的“卡脖子”难题——以前只能用淘汰式方法,找一个新材料需要一两年时间,非常盲目低效。现在找到新材料时间则缩短至两个月。
这不仅能解决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非晶形成的物理机制认识不清晰的难题,更颠覆近六十年以来传统试错法与凝固技术制备非晶合金的方法与思路,为非晶合金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术支撑。
在闫玉强看来,日复一日的研究并不会让他感到枯燥。因为探索非晶材料是未知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是无穷无尽的。“我每天都在做一些新的事情,也是我工作最大的乐趣。当谜底揭开的那一刻,而且是由你揭开的那一刻,很有成就感。”
如今,闫玉强所在的非晶材料团队正在解决当前非晶合金材料领域最大的“卡脖子”难题——快速寻找并筛选出高非晶形成能力的新合金体系,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突破的材料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凝聚态物理最具挑战性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是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映入眼帘的标语。闫玉强正与团队其他同事携手同行,践行这一科研目标与初心使命。
■政策速览
搭建全过程政策体系
支撑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东莞陆续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从见习、引进、培养、服务等全链条全过程同频发力,推动人才队伍提量增质,强化城市发展人才资源供给。松山湖作为东莞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人才政策的同时,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提供人才支撑。
一、《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
该政策主要包括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创新人才提升计划、实施创新人才见习计划、打造博士人才培养载体、发挥招才引智平台效能、推动人才服务社会化共六大方面。其中,在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方面,最高综合补贴30万元/人;能力提升培养资助上,最高资助5万元/人;对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单位,由市财政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资助。
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
该政策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通过实施“创梦东莞”计划、“莞能提升”计划、“莞训”计划、“才聚莞邑”计划,致力于壮大东莞市本科生群体。其中,实施“创梦东莞”计划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人才给予综合补贴,最高1万元/人。
三、《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办法》设置了建站资助、进站资助、特约研究员资助、学术交流补助、探亲补助、出站资助、配套资助、奖励资助及公共实验室启动资助等相关措施,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事业单位科研、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管理规定》
该政策规定,博士补贴10万元、硕士补贴 3万元、本科补贴1.5万元。符合《东莞市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方案》规定的博士、硕士,市、高新区两级累计最高补贴分别为20万元和6万元;符合方案中市级“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的,本科最高补贴3万元。
五、《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
该政策以港澳创业企业、港澳人才及服务机构为支持对象,设立了项目启动资金奖励、快速成长奖励、发展成效奖励、项目配套奖励、办公场地租金补贴、聘用补贴、综合补贴、实习补贴等,面向企业最高一次性给予100万元。
记者:张珊珊 郑国豪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2年11月15日DCO4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