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正加速崛起。
过去五年,松山湖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朝着科技创新的塔尖不断攀登。自2020年7月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更是乘势而上,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这片热土上,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迎来收获的季节,高水平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加速汇聚,海内外人才慕名而来,加速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及加速创建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的征程上,松山湖科学城的责任与担当愈发凸显。
●南方日报记者 张珊珊 陈启亮
科学城建设起步成势全链条创新生态绘就新蓝图
湾区潮涌,大道惟新。
4月中旬,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上,松山湖的成绩再次令人瞩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四个单位分别获颁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其中,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此外,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解决了多类艇群快速组网编队、海洋设施高效跨域探测、机艇集群立体识别跟踪等协同难题;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成功研发了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菲鹏生物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
见微知著。在这里,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龙头企业等早已唱响科技创新的主旋律。作为广东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曾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目前正围绕嫦娥五号带回的850mg月壤样本开展系列研究。
面向未来,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建设中,计划年内正式动工,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数字化赋能迸发新活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兴起,松山湖面向经济主战场,探索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4月底,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东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在松山湖揭牌,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体系,彰显做大做强特色数字产业集群的信心。
早在2019年,松山湖已开始携手华为推出产业云项目,目前已扶持超100家企业“上云用云”。此外,从推动建设东莞市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区,揭牌5个东莞市软件产业园,到入选广东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松山湖不断擦亮数字经济“招牌”。
在新的产业版图中,松山湖明确从2021年起5年投入20亿元,着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系列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七大产业集群。
优品质强配套建设理想科学家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久前,物理学家马修·马斯格雷夫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启新的职业旅程。“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它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我也非常喜欢这里的人才氛围,希望能在这里安家。”
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人文氛围、独树一帜的创新资源……多重叠加效应,让松山湖逐渐成为广大海内外人才一见钟情的地方。截至4月,松山湖共吸引19.57万人到此就业发展,形成由“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
为打造让人才“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松山湖积极推出“1+N”系列人才政策,拟投入50亿元用于统筹人才房及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安居和国际人才交流。
面向人才需求,松山湖正加快推进粤港澳科技交流中心、悦榕庄酒店、松山湖科学公园、中心区艺术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计划2023年开始招生,可为科学城建设释放更大育才效能
奋进故事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建用并举转变
坐落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它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
4月中旬,中国散裂中子源获颁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让东莞时隔6年再次与该项荣誉重逢。如今,这座“国之重器”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注册用户已超过3400人,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
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首期建设中,已对用户开放通用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共三台谱仪。2021年10月,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对外开放运行,通量超过英国散裂中子源同类型谱仪,分辨率达世界先进水平。今年4月,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未来将填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此外,二期工程已于2021年上半年正式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内将正式动工。项目建成后,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设备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以便于满足国内外更多用户的需求。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吸引和聚集更多高水平科研团队来粤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如此表示。
五年掠影
●R&D投入强度15.28%,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9家。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6.93%。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52.4%。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就业人口约46.64%。
●各类国家级人才75名。
●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7个。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85.2%。
●负氧离子含量为国际“空气清新”标准的10倍。
记者:张珊珊 陈启亮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2年5月22日JT133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