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雪车头盔研发团队产品登上北京冬奥舞台,散裂中子源关键探测器实现批量制造,优普莱科研团队突破金刚石生产制备核心技术……4月22日,是松山湖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过去的一年,松山湖科学城立足国家科技战略赋予的职责使命,鼓励科技攻关,专啃“硬骨头”,依托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加速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北京冬奥会上,作为速度最快且观赏性极高的项目之一,雪车“圈粉”无数。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雪车国家队在冬奥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头盔是“松山湖造”。这款头盔由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科研团队参与研发,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在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发力的同时,松山湖高新企业也加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2021年,位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广东清大同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以独家固废利用专利技术,实现诸如冶金固废、煤系固废、尾矿固废的环保利用,将这些固废研制成低碳水泥、合成砂等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申请专利超过120项,授权33项。
清大同科董事、总经理李伟雄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的氛围很好,企业更是获得了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
坚持技术攻关,推动大科学装置核心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自2019年5月开始,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共建了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近3年来,实验室研究团队已围绕相关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
今年4月2日,经专家审议认定,由上述联合实验室历时3年研发的中子衍射谱仪闪烁体探测器符合设计指标要求,下一步将进行安装与调试。新型探测器可以大幅提升中子衍射谱仪探测效率,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解读样品的微观结构。
“这一探测器批量制造成功,是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谱仪建设的一个重大进展。”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天骄介绍说。
聚焦“四个面向”,松山湖科学城为社会经济发展持续输出强劲新动能。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建成并发挥磁石效应,集聚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校6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形成了多样化创新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松山湖R&D投入强度高达15.28%,超全国平均水平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6.93%;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达217个,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双双处于东莞市领先水平。
打造更具活力的技术创新生态
高原模拟室、室内高尔夫、多功能运动研究平台……去年11月,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松山湖)首次对媒体开放,全面展示了华为在运动和健康领域的全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0年,为打造运动健康生态圈,华为与松山湖管委会等主体签订实验室共建协议,总投入约2亿元,力图依托东莞先进制造业基础,打造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产出、转化项目落地。目前,东莞本土运动健康领域已有5家企业接入华为运动健康生态体系。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东莞纳锋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凭借在原子层沉积技术领域积淀的多年经验,研发出技术领先的国产原子层沉积装备系统,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目前,纳锋微电子原子层沉积装备系统已成功交付到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并与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达成合作。
在松山湖,类似的技术创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目前,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已集聚了12家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市级孵化器,200余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引进了中科院声学所、集成电路中心,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形成以新材料、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全面带动行业上下游发展。
为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减负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研发始终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为。近年来,松山湖聚焦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平台提挡升级。
2021年,松山湖进一步强化政策赋能,推出“1+N”科技政策体系,以政策加法为创新生态带来更多“源头活水”。《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围绕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项目奖励、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助等6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提供资助和奖励,为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切实“减负”。
“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2.23%,为今年的产品迭代计划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预计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增加研发投入。”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谈宏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松山湖已出台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为企业减轻了负担,未来,企业将集聚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到园区。
截至2021年5月底,松山湖高新区有效发明数量8695件,累计授权发明专利7799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近1.7万件。园区万人专利授权数、户均企业注册商标拥有量均居东莞市第一。
记者:冉雪梅
原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2年4月25日A8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