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流转于岁月中的智慧结晶,是历史长河的见证者,延续文明的重要载体 。”东莞莞城图书馆作为一所以艺术、文史类图书和古籍收藏研究为特色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岭南地区稀见珍本、珍贵古籍,其中仅广东木鱼书便多达357种共1378册。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不被妥善保存的古籍会发生破损、虫蛀、焦脆等问题。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古籍,2015年9月,莞城图书馆成立了东莞唯一的古籍文献修复室。从此,张笑艳,这位出生于东莞水乡麻涌的80后靓女,便成为这个古籍文献修复室“主人”。在这里,她用自己的巧手为一本本“患病”东莞历史古籍做精心“治疗”,让这些古籍“重获生机”,走进读者的视野。
勤学苦研终成修复师
张笑艳来自东莞麻涌水乡,毕业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中文系,在接触古籍修复之前,她曾从事过记者、策划等工作。
在一次采访的过程中,张笑艳认识到了钟卫平老师,原省博物馆从事修复逾30年,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修复资格证”的文物、古籍修复大师。之后,每次钟卫平老师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便叫她去观摩,久而久之,她深陷其中,迷上了文物修复,后来成为了钟卫平的徒弟。张笑艳坦言,为了早日实现她“古籍修复师”愿望,她不得不“逼”自己去勤学苦练。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操机会,当时20多岁的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往东莞的“榕树头”古籍地摊市场跑,目的是掏到一些价廉的、别人都不要的破烂古籍,好用它们来练手。
光有手艺还不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各类知识的掌握也是十分必要。如美学、绘画、化学、物理、生物学等知识,在古籍修复中都需要应用到的。为此,她平时除了向师傅学习手艺外,还得拼命“恶补”,学习、钻研各种理论知识和修复技术,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成为了一名古籍修复师。
创新方法治愈古籍“伤病”
2015年9月的一天,对于张笑艳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东莞市唯一的古籍文献修复室在莞城图书馆成立。在工作室里,她先后完成了莞城图书馆馆藏民国《非非画报》、木鱼书及原东莞市博物图书馆古籍《诚斋集》等古籍的修复。
在实践中,张笑艳还找到了用无纺布来做木鱼书书叶修复打底的办法来修复木鱼书。
据悉,莞城图书馆珍藏有广东木鱼书357种共1378册。张笑艳在对木鱼书进行在修复前的试验过程中,发现如果选用塑料薄膜来做修复打底,不但无法完成受损书叶的修复工作,且有可能给古书叶带来二次伤害。她对塑料薄膜来做修复打底做法提出了质疑。通过自己不断实验,终于寻找到了新的办法解决了该难题。
张笑艳说,她的工作就是治愈古籍的“伤病”,使它们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让读者翻阅,让古籍得以继续流传,让文明得以延续。这或许是古籍修复师存在的意义。
修补一叶花近40分钟
张笑艳取出一叶(两页书页合在一起,称“一叶”),开始了修补工作,首先用无纺布来做修复打底。
接着,她从一个水壶里倒出一碗“热水”,而后,用大毛刷缓慢地将碗里的“热水”,轻洒在平铺无纺布上的古书叶上。“这‘热水’不是普通的热水,是修复过程中专用的弱碱性水,用来给古书叶脱酸。”张笑艳说。
浸泡约1分钟后,她开始小心地用湿毛巾慢慢地将书叶上的水吸干,而后,用一把小毛刷均匀地将浆糊涂抹在受损或缺失古书叶边缘,再把修复用的竹纸小心地贴补在缺失的部位,接着再涂抹上一层薄薄的浆糊,并用小镊子沿着古书叶的一些焦脆边缘,将一些多余的竹纸一点一点地清除。
书叶的缺损部位修补好后,她开始对书叶的虫洞进行修补。
“其实,虫洞修补是最考验修复师技术和耐心的!”张笑艳笑着说。将虫洞修好后,还得再用皮纸进行“加固”工作。 修补一叶书叶,张笑艳花了近40分钟。
记者:
刘满元
原载于《广州日报》4月16日第A05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