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繁华的莞城市桥社区北正路,拐进横巷后却是另一副景象,仿佛几米之隔,喧嚣与宁静便被割了开来。善馀堂(俗称“谭屋”)就坐落这里。这座百年城堡式历史建筑中西合璧,是经典民国风格建筑。它见证了海外华侨的故土之情,亲历侵华日军对国土的践踏,也光荣地留下中国革命的足迹。
如今,经历百年风雨的善馀堂,再次“复活”,一群东莞年轻人通过众筹的方式,将它修缮活化。这里既是展览馆,展示谭屋的“前世今生”,也是图书馆,年轻人在这里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化保育讲座、东莞古建筑研究等活动。
这一切,让这座百年老屋在新时代有了新使命——东莞文化保育试验地。
前世:屈辱与光荣的岁月
1908年,莞籍越南华侨谭润芝出资始修建建善馀,1919年才建成,历经12年。1908年前后正处于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爆发前期,国内社会动荡,已经在越南落地生根的谭润芝夫妇却毅然选择回莞建立善馀堂,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东莞是故土,善馀堂建成后,谭家人在东莞就有落脚点,就有家,就有归宿感。
谭氏后人谭志恒在《谭屋旧事》中写道,善馀堂由谭润芝的妻弟苏炽辉及其二儿子苏荆回国负责兴建。房屋坐西向东,由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座围墙组成。善馀堂主要部分由越南著名建筑师林发设计,融合了欧式、南洋和岭南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屋高二层,红砂岩勒脚,青砖墙,屋内有三个天井,西式风格拱券门框,正面莞式绿琉璃花窗,红阶砖地面。书房则是传统中式风格,为二进三开间布局,红砂岩勒脚、门框,青砖墙,硬山顶,木雕封檐板,趟拢门;谭屋外还有一堵界墙,上用红砂岩雕刻“谭氏全墙”……可以看出善馀堂是一座经典的近代建筑,带式浓浓的时代印记,看见它你就可以看见岁月的痕迹。
在百年的岁月中,善馀堂经历的被日寇霸占的屈辱岁月,也光荣地成为革命遗址。据《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所载,1939年至1945年间,侵华日军霸占善馀堂。他们不仅无情地让原主人扫地出门,还在善馀堂建立慰安所。据谭氏后人肖叔回忆,当时屋里住着十几个穿着和服的慰安妇,二楼成了日军的舞厅和娱乐场所,门口则有哨兵站岗……
日本战败投降,善馀堂最终回到了谭家人手里。新中国成立后,谭家主动将其中的家祠借给解放广东的第四野战军某部使用,头进作为课堂,供战士学习之用,后进为理发室和卫生所。主楼右上角于1950年被第四野战军某部作为电台,曾以电线拉只西正街与兴贤里交会路口的一个电线杆上,安装一个高音喇叭,傍晚时分播放革命歌曲。这是莞城有线广播之始。1958年,家祠借给莞城人民公社,作为滚珠轴承锻造工场。
今生:成为文化保育活动场所
百年岁月里,善馀堂也经历了兴衰与“复活”。这里曾经居住着7户谭家后人,但由于年久失修,仅两户人家在内居住,其余后人散落居于国内外。从善馀堂今生“守护人”袁艺峰提供的旧照片看,当时善馀堂入门左侧的房子主梁白蚁侵蚀严重并倒下,楼板也坍塌,外墙侵蚀也很严重,“其中屋顶长出两棵大榕树,树根从楼顶穿墙而入,岌岌可危,原主人已迁居广州,也没钱修缮,又怕外墙跌落砸到过路的人,颇为忧心。”袁艺峰说。
袁艺峰和张颖君都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老师,也是85后本土青年,两人都注重本土文化保育,强调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物的保留和对连带历史文化、街坊邻里人情风俗等内容的自发更新。两人从四五年前开始就带着各自团队从事莞城文物的宣传和挖掘,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理念,善馀堂成了他们文化保育理念的一个实践。
随后,他们找到谭氏后人协商,免费出资、请专家规划、修缮善馀堂。而谭氏后人在修缮后免费出让十年使用权,作为他们文化保育活动场所。“听到这个项目,好像见到了救星”。 谭氏第四代后人初叔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说。2016年5月他们成立了“善馀营造”的团队,由“东莞门”民间文化保育团队、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建筑工程系和文化产业管理系师生、谭氏后人组成,共40人左右。团队为此发起了众筹活动,第一阶段修缮计划主要针对内部,并结合活化空间的用途进行一定改变,比如在室外增加楼梯。最终筹得11万左右,全部用于该阶段的建筑抢救和修缮。
“这也是东莞民间团体首次以民间筹资方式修缮历史建筑。””袁艺峰展开他们制作的《莞城文物径》地图说,未来他们将在莞城文物径上的古建筑上,继续选点复制谭屋的保育活化模式。
目前善馀堂由袁艺峰及其学生们管理,每周末对外开放。除一楼展示善馀堂“前世今生”的展馆外,二楼成为他们的图书室,不定期举行诸如读书会、文化保育讲座、东莞建筑研究等活动,进一步活化东莞古建筑。
记者:沈汉炎
原载于《东莞时报》4月15日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