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摄影逐渐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用镜头来表达和记录他们对家庭、生活、工作、城市和社会的思考,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丰富的信息。为此,笔者采访了东莞6名摄影人,聆听他们是如何用镜头讲述属于自己的东莞故事。
曹永富:胸怀记录城市的责任感
曹永富开始接触摄影是因为需要给素材留影,以便自己绘画,有时也会拍下侄子、外甥的照片,寄给在外务工的家人。虽然最初的拍摄只是为了简单的记录,但在这个过程里,他渐渐地为照片的光影着迷,从此喜欢上了摄影。
2004年,曹永富来到东莞,因为习惯了之前拍摄身边人和事的“传统”,同时也因为摄影岗位的影响,他默默将自己的摄影定位为记录和展示东莞。在这样的定位下,他开始了本土题材的拍摄。
“制造是东莞的代表题材,也是我对东莞的印象,所以拍摄记录《东莞制造》是自己的爱好,更是自己的责任。”曹永富所拍摄的系列组照《东莞制造》在2017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上亮相,参观者从中可以发现东莞制造不仅厉害,而且还可以很美。
同样因为“记录”的责任感,在得知寮步陶瓷厂要整体拆除时,曹永富火速赶到现场,抢拍了一组照片,并命名为《寮步陶瓷厂88年老字号》。“东莞有88年历史的厂不多,那是东莞产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曹永富前后共去寮步陶瓷厂拍摄5次,用上航拍等手段,力求记录尽可能多的元素。
“拍摄也是体验生活的过程。”曹永富提及在拍摄寮步陶瓷厂的“铁钟”(即一块约40斤的方铁,用于敲打,以提醒上下班时间)时,他站在充满岁月痕迹的铁钟下面,满怀“时间都去哪了”的感慨。“我读小学时,上课放学都听得见这种钟声。听陶瓷厂最后一任董事长刘耀勋说,这个钟敲打了55年,钟声也就伴随着陶瓷厂响了半个多世纪。它见证过陶瓷厂的起起落落之后,悄然谢幕。”
如今,经过长期的实践,曹永富在创作上有了更多想法。拍摄生态主题的作品时,他在题材选择上会更有针对性。在本届市民摄影周的生态展中,曹永富的作品《东莞水母》成为参展作品,这是他在自己所拍摄的一系列生态主题作品当中最喜欢的。美丽的桃花水母生活在东莞大岭山金鸡嘴水库里,市民亲切地称呼它们为“东莞水母”。曹永富这样解释他镜头下的这些“精灵”:“桃花水母外形美丽,但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所以它们在东莞‘定居’,是东莞生态优良的有力证明。”
赖汝强、卢雪兰:摄影家庭总动员
2009年,赖汝强和卢雪兰这对长安的“夫妻档”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优秀摄影师大奖,两人联手创作的摄影作品《照相馆的故事》获社会生活类优秀摄影师奖。
1981年,赖汝强跟随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弟子陈志恒(陈苍山)学习绘画和摄影。在陈苍山的启发下,赖汝强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家庭影像,而妻子卢雪兰也随后加入其中。
2008年,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任《中国摄影报》杂志专题部主任、执行副主编张晓蓉受邀到长安指导摄影展工作,在得知赖汝强拥有许多家庭相片后,便到赖汝强的家里,希望能寻找到更多社会变迁的脉络。赖汝强家里地方并不大,照相馆的照片和家庭相册等都堆放在一起。大家看着赖汝强从床底一箱一箱地把照片拉出来,很是惊喜。经过重新整理和分类,整个家庭相册通过不同的主题,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变迁的缩影。
如今,随着家庭新成员的加入,赖汝强、卢雪兰的家庭影像记录也在不断延伸。儿子、女儿、外孙的成长逐渐成为相册的主角。而在家庭摄影氛围的影响下,这些孩子也成为了摄影的主力。“我的外孙从两岁起就开始试着用相机拍照,现在他已经7岁了。”赖汝强说,“小孩子的视角真的很不一样。”小外孙张子林的作品充满童趣,两年前,他还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就曾在长安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从夫妻搭档开照相馆,到摄影全家齐上阵,对赖汝强、卢雪兰一家来说,其乐无穷。在记录家庭影像的过程里,虽然少不了意见相左,甚至有争执的时候,但也是在这些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孩子们是年轻人,他们对软件操作等新的摄影知识很快就能接受。不过他们经验还不足,在构图、用光等方面不免有欠缺。我们在交流中就能一起讨论、互相学习。”赖汝强说道。围绕着摄影的目标,一家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家庭的氛围也有不小的帮助。
邹锦考:“宅”让他发现桥头之美
1994年,邹锦考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桥头工作,成为桥头医院的医生。由于平时的工作繁忙,压力较大,闲余时间拿起相机拍摄身边的事物也成为了他解压放松的方式。
与许多摄影人希望到处去采风不同,由于性格内敛和职业的关系,邹锦考有点“宅”,他很少到摄影圈内公认的摄影圣地朝圣,但这反倒让他更加关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他的镜头里,有岁月悠久的桥头老街、有身手不凡的莫家拳师、有斑驳的古祠堂、有桥头中学学子备战体育中考的场景,也有在学校旁拍摄到的野生鸟类。在不同季节里,他也会到莲湖拍摄荷花与油菜花不同的姿态。在他眼中,桥头就是最好的摄影圣地。
近些年来,邹锦考开始尝试拍摄医院题材,记录桥头医院里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与日常。
“穿着工作服一般不拍工作场景,在手术台上只会拍业务资料片。”邹锦考说,在拍摄前,他会换下身上白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医者的严谨与细心也体现在摄影上。邹锦考会去定格助产士抱着新生婴儿面露笑容的画面,会关注节日里还在一线坚守的同事,也会抓拍护士们向怀孕的同事表达关爱的瞬间……
作为医生,最希望病人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因此看到病人情况好转,邹锦考就想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病人和医务人员喜悦的心情。有一次,一名6岁的小男孩因为小腿受伤而住院。小孩的父亲是惠州的务工人员,平时对孩子照顾较少。“孩子除了说‘打打’就不会说其他话,也不会笑,经过骨科兄弟和护士们的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关心,孩子的腿好了,后来护士们还到孩子的住处回访。”邹锦考回忆说。他当时拍下了孩子与医务人员的合照,照片上孩子笑得异常灿烂。
“拍摄业务资料是病情记录的一部分,纯属记录资料。因此医院题材拍得还不够深入,摆拍较多。”目前,邹锦考正思考着如何拍摄好这类题材。
马旭:师生的光影情缘
“想不到学生四年的变化这么大,这种形式的记录还蛮有意思的。”一组名为《大学四年》的摄影作品在东莞市图书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赏看。作者正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简称“jn江南体育”)摄影老师马旭。
据介绍,马旭用四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轨迹。每一年,马旭会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为学生们拍下一张单人照,以此向大学教育致敬、向知识致敬。“这些被我拍下的学生也到现场看了,看到这些照片,他们都感到很亲切,也有所共鸣。”在马旭看来,用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市民感受纪实摄影的魅力所在。
马旭在大学读的是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在东莞师范学校担任美术老师。在刚开始研究摄影知识时,马旭下了血本,花了3万元买了人生中第一台专业单反,还花了将近一个月工资,将市面上能买到的摄影刊物都订了。
2004年,马旭被调到jn江南体育,并转型当起了摄影老师。马旭在jn江南体育有着较高的人气,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前来听他的课。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有一些学生也走上了摄影之路。“有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对我的摄影课很感兴趣,当时也加入了摄影协会,现在已经成为东莞市摄影家协会的专干。”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在职场上得到发展,这让作为老师的马旭备感欣慰。
12年间,马旭指导成立了jn江南体育大学生摄影协会,并开设了摄影公选课。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发起的“老马杯”东莞高校学生年度摄影比赛在东莞高校圈内颇有名气,目前这个赛事已经举办了八届。
除了在讲台上传道授业,马旭还喜欢带着相机到处走走,记录脚下这座正处于转型的城市。例如,他有意识地拍下上班途中的事物,用镜头记录东莞篮球中心从奠基到建成使用的变迁。偏爱城市纪实摄影的马旭说:“城市纪实是件长远的事,要慢慢积累,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蔡丽芬:用镜头与文物交流
在博物馆,身价不凡的文物除了有专门的修复师为它们“听诊看病”,还有“御用”摄影师,蔡丽芬正是其中的一员。1982年以来,随着东莞可园的知名度日渐提高,蔡丽芬肩负起摄影工作,不仅要拍摄可园里的文化活动,还要对文物藏品、古建筑等进行拍摄。到了2010年,蔡丽芬被调到东莞市博物馆,为博物馆中的可移动文物留影的工作,也落到了她的肩上。
与各种奇珍异宝为伍,或许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恰恰相反,因为要尽量真实再现文物的原貌,所以用光、拍摄角度、色彩、细节表现等等均需要严谨周详。“文物摄影其实是琐碎而枯燥的。”蔡丽芬说道。
不是科班出身,蔡丽芬与文物摄影的“初体验”也让她吃了不少苦头。“以前拍文物的时候,并没有专门的摄影棚,而拍摄又对布光要求很高。于是,我开始利用室外的自然光来拍摄。”那时候,可园的空地上时常出现一个在摆弄相机的身影。随着经验的积累,蔡丽芬已经能把握好不同种类的文物所要搭配的光度。“要注意的是,自然光其实会对文物产生损害,所以我每次都是‘速战速决’。”
而对于文物摄影,蔡丽芬说的最多的是摄影的真实性。文物摄影将精美绝伦的珍品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其作用一是为文物研究提供历史实证,二是供人们欣赏,为文化交流提供图像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一些追求镜头效果的摄影师总要千方百计地弄些‘艺术’上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蔡丽芬说道,“真实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性是文物摄影与艺术摄影的不同之处。”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拍摄对象,蔡丽芬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博知识水平,“手巧、心细、耐得住性子,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那些沉默千百年的文物对话”。如今,东莞已经拥有专业的文物摄影棚,在光影的衬托下,古老的物件留下一张张倩影。
记者:林玉清
原载于《南方日报》1月19日WD06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