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行走,是方舟观察世界的方式,更是其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作为东莞诗歌界的先行者、呐喊者,方舟在推动东莞诗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8年前,怀揣着文学梦想的“理科男”方舟从故乡江西一路南下,几经周折后落脚于东莞长安。此后,开始了他在东莞的“行走之旅”。

“我想还原当时的生活状态,以不同的生活细节作为切片,为时代留下记忆。”11月29日,方舟以“从底层叙事到民间性和地方性的写作”为题,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莞城校区大礼堂,与东莞学子分享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讲述他在视角转换下对城市的观察。

这是“莞邑名家校园行”——文化周末大讲坛“文学在东莞”系列讲座的第四场,除现场观众外,截至讲座结束,共有8万余人在线观看全程直播,一同度过了诗意的夜晚。

文/图:麦炜源

青春与诗歌不谋而合

方舟1966年出生在湖南新化。一次,他的邻居家买回一本《歌德诗集》,这是年轻时的方舟与现代诗歌的第一次接触。紧接着,方舟利用赶集的机会在镇上的百货店买回了《普希金诗选》、《莱蒙托夫诗选》,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虽然钟情于文学,但那时的方舟却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目标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让方舟欣喜的是,当时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与文科实力很强的武汉大学分列于珞珈山两麓,两校之间交流紧密,这让方舟可以很方便地参加武汉大学办的各种文学活动和讲座。“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就主动地、系统性地阅读。”方舟说道。

如何系统地阅读?讲座上,学生向方舟提出这个问题,方舟说:“我大学四年的假期都没有回家,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不断地看书,人文历史、思想史、哲学史等门类的书籍我都看。”他还建议学生们重读中国的传统经典作品,培养自己的基本审美,“书应是一页一页地读,不要着急,有计划地去阅读”。

“总想把世界看个够,今天才真正踏上旅途”是方舟在大学时期的作品《旅人》中的诗句。在1985年和1987年,方舟出了两本铅印诗集《旅人——方舟大学生自选诗集》《视线》。这两部诗集奠定了他此后30多年的创作基底——在行走中观察世界、认识自我。在方舟看来,每个人都是旅人,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据方舟介绍,大学时期创作的诗歌中,自然意象或清新、或热烈,以校园生活和理想主义情怀为主旨。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方舟主编了校园里的华洲文学社社刊,参加了武汉大学和湖北高校的各种诗会,成了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还有作品入选谢冕作序的《中国当代校园诗人诗选》。

在东莞的民间行走

1990年,方舟带着一本大学时代的诗集以及一张用毛笔字写的简历来到东莞长安。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方舟经历了从乡村少年到入城打工者的身份转换,笔下的文字也由风花雪月指向了南方的底层生活,包括《一只工业区的蝴蝶》《制造一个月亮》《机器的乡愁》《湖南的亲戚》等。讲座上,方舟也对这几首诗歌进行了解析,让学生们了解到诗中意象的文本信息。《诗刊》原主编叶延滨曾说:“方舟的诗歌有丰富的南方生活细节,也为那个时代提供了鲜活的生存证据。”

“每一个阶段的人生,每个阶段的思考,每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诗歌文本是不一样,是在变化的,如果某个作家或诗人的审美、写作的技术层面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那他就是在原地踏步。”讲座现场,方舟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了四个时期,而这不同时期的变化他都倾囊而出,呈现出一位诗人作品上的丰富性与层次感。他介绍道:“将一些生活细节进行细致的体会与还原,减少语言的修饰性对诗意的遮蔽。这便是那个时期较为显著的调整。”

按时间线的顺序,方舟开始介绍起他现在的创作情况,其中,他的诗集《在东莞的民间行走》便是一大重点。“在一个地方生活得长了,就会变成习惯,如果从这种生活状态里跳出来看,重新打量和反省自己的生活状态,就可以获得新的感受,重新发现有诗意的细节。”此时的方舟,着眼于自己生活的城市——东莞,关注其间的点滴,历史记忆、民间传说、社会风物等,都成了他观察、记录、书写的对象。

“东莞这座城市很有意思,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对东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时我发现,东莞其实拥有着巨大的写作宝矿。”而方舟有关东莞题材的诗歌创作,似乎往往将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讲座上,方舟以可园组诗为例,为学生们讲解道:“在可园组诗的作品中,我用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的形式来表达。我更注重遥远事物的关联性,并以此组织自己的诗歌语言进行创作。”加入现代视角,使得其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

除了对东莞旧有的传统事物进行挖掘,方舟还关注着东莞的自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方舟接触到了自然教育,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又寻得了一个新命题,他说,接下来的写作重心将会放在自然诗歌的创作上。

记者:麦炜源

原载于《南方日报》12月7日WD04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东莞日报】从北到南,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下一篇:【东莞日报】从北到南,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