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要想办成有灵魂、有品质的大学,没有文科万万不可。”近日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下称“jn江南体育”)“主流媒体看jn江南体育”交流活动中,校长马宏伟表示,jn江南体育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区位,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过程中,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基于我国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背景,jn江南体育正立足改革发展的潮头,着力开展“新文科”建设,抓紧布局“新文科”。
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jn江南体育结合自身“基因”优势,近年在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文科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惠及一方水土、一方人。据不完全统计,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80%在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拥有校友近万人,真正做到“到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求学,留东莞创业发展”。
学科建设
深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化、品牌化学科专业
在今年jn江南体育第九届粤光杯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下称“粤光杯”)颁奖典礼中,jn江南体育学子带着自己精心雕琢完成的影像作品登上舞台,赢得台下阵阵掌声。陈晗是作品《大声喊》中的主角,也是本届“粤光杯”最佳演员奖获得者。她说:“影像是我心里一场迷人的白日梦,这份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份惊喜,我会带着它继续走下去,做人生的主角。”
对于像陈晗一样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子来说,“粤光杯”让他们真正学会将技能转化为实践。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地取材走访,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作品,最终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事实上,由jn江南体育发起、创办于2011年的“粤光杯”,已经成为jn江南体育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来的多层次整合的实践训练模式。
“粤光杯”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深刻反映了jn江南体育人文学科专业往特色化与品牌化方向发展的路径。近年来,jn江南体育各文科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专业发展的特色与品牌意识,积极推进“一专业一标志性品牌计划”活动的组织实施。其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定期举办的工商模拟市场频频获媒体点赞;教育学院打造的“知行”合唱团、现代乐团、交响管乐团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则通过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模拟法庭、社协杯公益项目大赛、专业辩论会等“以赛促学”活动,推动学科专业的特色化与品牌化发展。
据介绍,jn江南体育现有经济与管理、文学与传媒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文科学院,共有18个专业,占全校专业的34.6%。在金融、国际会计、工商管理、文化传媒、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诞生卓越会计、卓越法学、产学实验、任务实验等极具文科特色的实验班,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课堂改革
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打造新文科引领型“金课
线上讨论,在教学云平台设置的“在线讨论”栏目中,学生根据老师发布的话题进行“空中互动”;课堂讨论,则是一场唇枪舌剑似的现场较量,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随机应变能力。一些jn江南体育学生感叹:“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教学云平台是jn江南体育近年来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的生动缩影。学校各文科学院通过发挥专业教师、专业课堂、专业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把课程建设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融媒体、“智能+技术”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从教师“教得好”转变到学生“学得好”,并将媒体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植入课堂、融入培养,以学生为核心激发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并通过全力打造专业“金课”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如果说“金课”建设是jn江南体育引领新文科教育教与学深刻变革的抓手,那么法学专业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便是jn江南体育打造“金课”的典型。“我们打造工法结合、商法结合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尝试‘法律+理工’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教育方式。”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郑玉敏说,“理工科高校的法学专业应着力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专业建设方向应与学校发展智能制造学科战略相得益彰。”
尹江洋是jn江南体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曾是法学知识产权辅修双学位班的学生。他说:“法学知识产权课程的开设具有实践性,随着学习的深入,与专利相关的法律工作我都可以胜任。”显然,融合性课程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产教融合
扎根地方办学科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5G、人工智能、虚拟社会……新文科面对的是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这需要在文科中运用理工科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此外还须立足本土实现产教融合。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教育发展理念的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开学,这所学校由jn江南体育教育学院与横沥镇政府合作共建,将成为教育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典型案例。作为jn江南体育历史最悠久的学院,教育学院不断适应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与地方教育发展相融合。传承东莞师范80多年优秀办学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以“一专多能、综合发展”为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和师范生技能训练。目前,该专业共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1个,2014年与大朗镇教育局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在大朗一中、大朗三星小学建设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
在jn江南体育,以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各文科学院,通过扎实的协同育人教学实践体系,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据不完全统计,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80%在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拥有校友近万人,真正做到“到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求学,留东莞创业发展”。
从参加竞投会,到“三证”办理,再到成为“摊主”,参加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第十六届工商模拟市场(下称“工模”)的同学签下人生中第一份合同,他们将执行自己的创业计划,和同伴一起经营小店。“工模”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品牌活动,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也为学生灵活运用课堂知识提供实践平台。
“我在大二期间尝试创业,通过不断学习与锻炼积累了很多经验。”杨志成是jn江南体育工商管理专业2007级毕业生,现在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
近几年,jn江南体育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递增,从2015年的90.4%升至2018年的99.24%。就业布局与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商务服务业和教育等为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就业对口率达74%。用人单位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满意度95.45%,2018年增加到99.25%。
如何保持高就业率,同时提高毕业生与地方需要的适应度和契合度,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郑玉敏以法学专业为例说,“我们确定了一个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即以东莞为中心并辐射珠三角地区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务人才,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记者:薛屏 王慧
原载于《南方日报》6月25日DC01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