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纸、无样本,完全靠口授、靠手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国家级非遗千角灯,此前曾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今,开课堂、收徒弟、授技艺、传后人,千角灯光芒依旧,成为东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盏明灯。
从非遗培训班、非遗墟市,到CBD商业地标的非遗街区,如今的东莞非遗,不仅是师傅传予徒弟的珍贵技艺,还是时尚精美的消费品,更是展示城市文化自信的一道人文风景线。
接下来,东莞市非遗墟市泛湾区城际联盟、校园非遗校本课程等项目的发展,将为东莞非遗保护的“接力赛”增添更专业多样的人才,让其既“飞入百姓家”也“走出这座城”,从而进入更为广阔开放的发展空间。
莞城千角灯传承“后继有人”
“你这个灯的下盘是斜的,要重新调整骨架,平衡灯柱。”6月15日下午,莞城街道设在东正社区服务中心的千角灯培训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目前唯一的技艺传承人张树祺正在指导学员制作莞城宫灯。
千角灯相传由宋代八角宫灯演变而来,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
2006年,千角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由于千角灯制作技艺繁杂难学,师傅教授也多是口口相传,东莞一直少有继承者。2010年,随着东莞千角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培(张树祺父亲)的离世,东莞目前唯一的千角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只有张树祺了。
2016年5月,为保护和传承千角灯制作技艺,在莞城街道的主导和大力支持下,张树祺在东正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千角灯培训班,公开对外招收学员进行“面对面”地教授技艺,希望能从中发掘出有潜力、有决心的学员,进一步收为入门徒弟,为千角灯保护和传承挑选接班人。
经过3年的坚持与努力,培训班先后招收了数十名学员,经过时间和耐心的考验后,目前有30余名学员坚持了下来,其中就有张树祺的入门弟子20余人。他们从最基础的扎纸、搓纸、扎铁线开始学习,到编制灯骨架、凿通花等技艺,再到独立制作千角灯基础版的“宫灯”,都由张树祺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
“因为制作千角灯是个传统手工艺活,所有的材料、工序都靠手工制作,每个千角灯都是独一无二的。”张树祺表示,从其跟父亲学做千角灯开始,父亲就从来没有跟他说要怎么做千角灯,只是叫他多做宫灯。“只有把基础扎牢固,会自己做宫灯了才有条件去做千角灯。”
张树祺至今仍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亲手操刀制作千角灯的情形。当时刚建成的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要制作一盏千角灯,张树祺是不二人选。在这之前,张树祺都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参与制作千角灯,但当时其父亲已过世,而且距离张树祺上次参与制作千角灯也有将近10年时间,难度很大。张树祺硬是靠着记忆和熟练的技艺,耗时8个多月,顺利完成了千角灯的制作。
据介绍,千角灯培训班在莞城街道支持下,属于公益性培训场所,每年固定招收学员举行培训班,由张树祺通过面对面授课的形式,言传身教,向学员传授从普通宫灯到千角灯的各种扎作技艺知识,让学员们掌握搓线、设计制作花灯、编制多角立体骨架、扎作主体骨架、雕琢通花纸、进行粘贴等传统手工扎作技艺。
对于千角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张树祺不仅兑现了对父亲的承诺,更体现出一代工匠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保护。
非遗墟市成就商业地标的“莞味情怀”
在东莞,非遗文化不仅存在于安静的传习所中,也活跃于热闹的大型商场、墟市等城市公共空间。
走进位于东莞CBD的商业地标民盈·国贸城,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是11块错落悬空、流光溢彩的非遗霓虹招牌。“非遗招牌设计得很潮,有种香港老电影的感觉。”一名自拍的顾客说。
去年12月,东莞非遗墟市整体打包进驻国贸城的“莞邑故事”主题文化街区,包括莞娘、庾家粽、矮仔祥、荔枝柴烧鹅等11个品牌,以骑楼街区、岭南名园、莞邑古村等装修设计彰显本土风情和老字号味道。
在国内很多城市,商业综合体从装潢到布局都千篇一律。然而,在东莞黄金地段的新商场,非遗墟市的规模化进驻,不仅让这里成为“莞味”情怀的公共载体,更展现出了这座城市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自信和责任。
自2016年开业以来,东莞非遗墟市便成为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打造的一大品牌活动,除每周六在市文化馆固定开墟外,还走进各镇街及大型传统节日活动,并联动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成立非遗墟市联盟,定期交流。
“今年上半年,非遗墟市进镇街活动已经举办了10场,来自各镇街、甚至周边城市的邀约到现在仍源源不断,在市民当中有很好的口碑。”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何超群告诉记者,去年非遗墟市举办70多场,其中举办10场墟市城际交流,线上线下同时运作,可说是打通非遗产品走向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而对于非遗技艺传承人来说,非遗墟市不仅是增加曝光、增加收入的平台,更是让保护与传承工作持续开展的保证。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衬婵表示,希望在市场推广方面可以再成熟一点,让更多的传承人和消费者受惠。
“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也是非遗墟市促进非遗产业转变的三个目标。”何超群透露,下一步将从镇街走进社区、从东莞走出市外,让东莞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扩大品牌影响力。
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陆世强介绍,在原来的“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基础上,今年将会创建“东莞非遗墟市泛湾区城际联盟”,而这将是2019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最大的亮点,成为东莞湾区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市民积极加入“非遗护卫队”
近日,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电话不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0名非遗讲解员志愿者的启事发布后,不少市民直接打电话来问“自己是否够格”。
在何超群眼中,讲解员是传播非遗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东莞非遗展厅现在是官方民间对外交流的文化载体,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面对静止的文字和实物,往往是引人入胜的讲解让这些东莞故事走进人心。”
近年来,东莞非遗讲解员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已相当成熟,队伍中既有专业从事讲解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讲解志愿者,全面负责东莞非遗展示厅及9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0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的接待讲解工作。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除了组建讲解员队伍,近年来,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各镇街单位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课堂、培训班、夏令营等活动,不断扩充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人才队伍。从普通市民到小学生,一支民间“非遗护卫队”正在形成。
据统计,去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完成63场,40万学生受益,受益学校和学生是2017年的三倍。今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增至66场,活动贯穿全年,分为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学生非遗作品成果展、非遗进校园示范性评选等五大板块。
除了上文所说的开设千角灯培训班,莞城针对非遗工作的推广宣传还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举办展览展示活动,收集相关艺人作品,针对性传播非遗文化等。而从2013年起,结合菜单式的公共文化项目,莞城组织非遗展览、讲座进社区、进企业等,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非遗工作。
与此同时,技艺传承人本身的学习提升也是培养非遗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据透露,今年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合作,开设了加强传承人授课能力的课程。“大部分传承人都是手艺人、工匠,讲课不一定讲得好,希望能通过这个课程提高授课效率。”何超群说。
记者:陈琬莹
原载于《南方日报》6月21日DC03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