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6日,2019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办。本届活动周以“才聚湾区 筑梦东莞”为主题,旨在集聚各路优秀人才,为人才交流、项目对接提供平台,展示东莞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助力东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东莞把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为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备受外界关注。近年来,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增创质量型人口红利新优势,东莞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改革。
2019年,“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正式拉开序幕,作为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人才工程,东莞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目前,已构建较为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18个配套政策,先后开展了三期面向全国的公开招聘,共招聘了36名博士;全市技工人才累计增加14.5万人,推动78.3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在东莞聚集,而东莞也在竭尽所能,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今年早些时候,全球通讯社联盟发文《Documentary “The Manufacturing Era” Reveals How Dongguan Will Lead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中译:纪录片《制造时代》折射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文章刊发后,迅速被雅虎、NBC、ABC、京都新闻、韩国联合通讯社等近200家海外主流媒体全文转载。
文章从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实践出发,关注东莞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新动能。文章认为,技术人才储备、市场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助于增强东莞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下,关心东莞发展的国内外媒体很多,而这座制造业名城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的关注。
在东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要围绕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通过引进一批关键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把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
事实上,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东莞,长期以来求才若渴,并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更加广阔的用才平台和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集聚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为东莞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为了聚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东莞近年来开展了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2013年起,东莞提出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密集出台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等50多项政策制度,涵盖了人才规划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机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政策。
同时,东莞还积极推动市镇联动,各镇街(园区)先后出台专项人才政策,为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全面搭建人才政策体系。
在今年举办的一次高层次人才活动中,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表示,东莞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优秀人才。
“东莞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广大人才实现价值、成就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希望海内外更多人才认识东莞、了解东莞、选择东莞,成为东莞新时代创业发展的‘合伙人’。”她说。
一直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东莞,正在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过程,迎来人才、产业、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共同出彩的多赢格局。
实施“十百千万百万”工程聚才汇智
罗安院士,是东莞近年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
罗安与东莞市企业志成冠军合作,围绕海洋工程特种电能变换装备关键技术展开研发及产业化。该项目于2018年9月1日正式启动,今年预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
毫无疑问,这座制造业城市,需要汇聚更多这样的高层次人才。
如今之东莞,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并且具备在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主轴线上的明显区位优势。
推动人力资源与城市、产业同步升级,推动“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已经成为东莞保持优势的必由之路。
今年,正是这项人才工程的开局之年。
目前,东莞出台了《东莞市“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及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工作方案、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方案、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及相关评选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
东莞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1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团队,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000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把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
此外,东莞还修订了《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2018—2019)》,侧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金融、教育、医疗人才目录。
《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也已出台,对在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市财政按其当年度所缴纳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个人所得税市留成部分最高不超过80%标准奖励个人,每人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
与此同时,全市各镇街(园区)结合自身实际,共出台了100多项专项人才政策,构建了市镇联动的良好效应。
松山湖出台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办法,推动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东城出台政策,对首批符合条件的10名各领域优秀人才发放具有东城特色的“旗峰英才卡”,拟为人才提供购买意外保险、免费入住8个月人才公寓等优惠服务。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让人才才有所施
在不断出台招才引智政策,对人才机制进行革新的同时,东莞也在大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提供承载的平台。
目前,东莞正着力打造对接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平台,包括10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高新区,57.7平方公里的滨海湾新区,14.5平方公里的水乡新城以及17.4平方公里的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产业平台。
位于东莞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继美国、日本、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台脉冲散裂中子源,它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产生用于轰击重金属靶的高功率质子束的强流质子加速器。
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之重器,东莞目前正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希望聚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后,预计有600名世界各地科学家常年在东莞开展工作,并吸引10万名全球各地的科研人才。
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不仅聚集了高层次人才,还让东莞有了举办国际科学会议的机会。
在今年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将举办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研讨会,这是首次在我国举办的极化中子领域的国际会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和开创性。
届时,中科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德国尤利希中子科学中心(JCNS-MLZ)前主任亚历山大·约费(Alexander Ioffe)、法国劳厄-朗之万实验室(ILL)部门主任艾迪·勒利埃弗尔·伯纳(Eddy Lelievre-Berna)、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中心课题组组长瑞秋·怀特(Rachel White)等来自近10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极化中子领域顶尖专家将前来参会。
这些国际顶级的专家学者们会围绕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发展、散裂源极化中子的科学研究与工业应用以及散裂源极化中子前沿技术三大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研讨,展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实力,提升东莞科研创新的软实力。
与此同时,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发挥所学的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莞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对深化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目前,东莞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家。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东莞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
东莞32家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了各类人才5500多人,集聚高端人才206人,6个省创新科研团队、15个市创新科研团队、96名外籍创新人才。在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努力下,东莞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奔涌而出。
此外,分布在东莞土地上的5789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等院校,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发挥空间以及培养载体。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提升人才与产业契合度
东莞集聚人才,一直强调把准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要求,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不断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早在2014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至2017年初,全市申报“机器换人”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为广东省第一。项目完成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提升到90%,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近10%。
机器时代来临,在减少流水线对普工依赖的同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2018年,东莞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这也是东莞有史以来出台的最完善、最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这份政策以“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为统领,在创新机制上,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国际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等一批培养机制,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在优化存量上,实施一揽子技能素质提升政策,激发劳动者技能提升动力;在扩大增量上,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
东莞计划用3年左右投入10亿元推动100万人提升技能学历素质,让广大劳动者与产业同步升级,与城市共同成长。
东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目标,是力争到2021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人社局又出台了“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首席技师”培养、“技师工作站”、实训分基地、国际化合作培养等5份配套子政策。今年计划制定10份配套子政策,形成“技能人才之都”“1+10”政策框架体系。
与此同时,东莞的职业教育也为“技能人才之都”的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013年起,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在广东省全面开启中德、中英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先后引进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他们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标准、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及考核方式,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
东莞市技师学院创新和践行的“技能+学历+国外证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员工技能提升弹性学制培养模式、多专业融合“学业+创业”培养模式等五种职教新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职教新常态。
在今年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将举办第七届东莞人才发展论坛暨高技能人才培养论坛,联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发布“技能人才之都”的研究成果。
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解人才后顾之忧
在引才的同时,东莞在优化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方面也可圈可点。
早在2014年,东莞就在全省率先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打通领导干部与人才沟通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东莞还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和人才优先发展保障计划。涵盖了人才安居、奖励、子女入学、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内容,全方位为人才解决问题、提供便利。
在人才安居上,将制定《东莞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明确人才安居条件、人才安居补贴标准、人才住房建设筹集及配租配售原则,健全东莞市人才安居服务机制。
“目前,东莞市的人才安居工作正稳步推进,市人才安居集团至今已筹集了约5000套租赁型人才房,产权型住房的配建工作也于去年在松山湖新建商品房项目中铺开,《东莞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也已进入最后的修改完善阶段。”东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创新人才奖励机制上,已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在人才子女入学上,东莞市高度重视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今年已制定了《东莞市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规定市特色人才、在站博士后、青年领军人才、市特支计划人才、在莞就业或投资的香港和澳门户籍高端人才子女入学,不受数量和名额的限制。
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上,开发人才政策雷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比对分析省、市以及各镇街(园区)超过200项人才政策,实现人才与政策快速精准匹配。设立优才服务中心,将建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载体。东莞将制定《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让符合条件的人才凭卡可享受医疗、教育、安居、社保、出入境等方面“一卡通”便利服务。东莞以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为主阵地,为人才提供政策申报咨询等服务3800多人次,开展24场各类人才专题活动,超过5000人次参加。
在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上,《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办法》也在制定中,东莞将通过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国际化人才资源服务机构、培育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措施,让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扎根发展。
与此同时,东莞也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等工作,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
近年来,东莞共邀请约220人次高层次人才列席市党代会、市人大、市政协会议等重大会议,先后授予313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外国友好人士“东莞市荣誉市民”称号,发展了228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入党。
据介绍,东莞将突出精细化服务,聚焦人才在东莞创新创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推动由政策和物质引才向环境引才、平台聚才、感情留才转变,真正做到使广大人才在东莞心有所属,才有所施。
数说东莞高层次人才
●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195万,同比增长13.1%
●高层次人才12.6万,同比增长9.6%
●双聘院士12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名
●“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16人,省领军人才8名
●省创新科研团队36个,总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市特色人才444人,市领军人才90名,市创新科研团队38个
撰文:龚名扬 靳延明
原载于《南方日报》2019年11月20日第A06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