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这是首次在我国举办的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来自近10个国家的20余名顶尖专家出席。而这一场会议是由归国科学家童欣亲自组织的,他2018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引进人才及东莞领军人才称号。
要说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磁吸效应”在哪儿?这一场研讨会就是最好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到了东莞,越来越多的科学国际会议在东莞召开,为这一座城市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而这样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以后提到东莞,第一印象就是做科学的地方”。如童欣所言,一点点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从0到1,东莞的科学城概念,或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先进研发机构进驻
本次研讨会的进行,是对城市品牌的无形提升,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磁吸效应”的佐证。
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回忆,2006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最终选定东莞,那时还没有湾区概念。
无疑这样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东莞。“现在其他城市都说要建设,而以10年建设周期计算,从选址到调试完毕至少是10年后的事情”。陈和生介绍,未来东莞还有望建设同步辐射光源,这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结合,将是世界上最好的组合,为各个领域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设备,为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支撑作用,更为解决国家战略当中的瓶颈问题,提供先进工具。
“我们不会带来经济效应,我们只是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装置”。陈和生坦言,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装置会吸引很多先进的研发机构、高技术人才到来,这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如现在松山湖有中能加速器、东阳光硼中子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广东省里面计划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拟定了10个项目,预计12月份开始挂牌。中国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等一起建设联合实验室,一方面推进科学应用,另一方面培养和吸引人才。
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东莞科技、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作用,童欣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高端科研仪器制造,过去很多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那是因为国内当时没有大的需求。现在我们有高端大科学装置,有高端科研仪器的需求。因而可以产生辐射,调动大中小型企业参与设备研究。第二是材料学,如某通信巨头企业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做实验。
需更多国外科学家智力支持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它“筑巢引凤”,打造了一块高科技人才聚集的高地。
“散裂中子源在广东东莞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在设计、研制的过程当中,得到国外散裂中子源的帮助。”陈和生表示,科学研究特别是像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类大科学装置,是高度国际化、高度开放的。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可以说“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一切刚刚开始。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仍需要与国外科学家进行密切交流,借助智力资源来支持相关应用和研究。不仅是极化中子的研究,在科学研究很多领域都需要。
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就积极引进海外科学家前来工作,有来自美国的Zachary Buck,来自德国的Wolfgang Kreuzpaintner,来自印度的Amir Syed Mohd等。
如上所言,今后的开放过程中,更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和协作。
现有数据显示,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一个高度开放共享的用户实验装置,越来越受青睐,成为从事中子散射研究科学家们追捧的“香饽饽”。数据显示,今年10月后,装置进行的第三轮开放运行,收到常规课题申请164项,通过57项,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中国散裂中子源每天24小时运行,吸引和集聚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开展尖端科学研究。
目前,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已开展实验的科研团队共有166个,云集了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等颇具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童欣表示,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点像“联合国”的感觉,而他这一次邀请那么多国际专家过来,也是希望将东莞最新的消息传播出去,让更多顶尖专家前来东莞。童欣透露,此前在德国碰到一位科学家,该名科学家就将一名瑞士的博士后介绍给他,探讨能否来东莞寻找工作机会。本次东莞人才周,这位博士后就过来面试了。
让年轻科研人员成为骨干
当然,除了靠大科学装置本身的吸引力,还需要更多的助力进行补充,“引进+培养”两条腿走路,海外专家要有,本土人才也需要。
因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到来,中科院在东莞设有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中国科学院已针对中子源给出了400个落户编制,现在已经有300多人落户。科研人员中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以及一批有着丰富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开放运行经验和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还有像童欣这样从海外留学、工作归来,立志投身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并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科领军人才。
梁天骄表示,团队中的300多人,90%是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早一批二三十人,从2000年开始就带领项目推进,是项目的元老,而相当一批中青年,是在工程建设中不断锻炼,部分已经成长为散裂中子源最主要的骨干、所在领域的专家。
“主要两条路,第一我们尽可能引进有经验的海内外人才,第二就是我们培养。”梁天骄表示,让年轻的同事跟随院士和专家一起学习,通过工作切入学习,当前也有部分好的年轻人在成长,另外通过到国外学习获取经验。
可喜的是,梁天骄发现,从2014年年底,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到来,在松山湖感受到了明显的科研气息和人才集聚。
“这为湾区未来提供一支信赖的高水平科研队伍。”陈和生表示。
建议
人才管理制度需完善
科研人员还远远不够,当前散裂中子源最紧缺的人才是中子谱仪的设计应用人才。
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值得关注,陈和生建议,人才管理制度需要做相应改革,怎么更加方便港澳的科学家的来往,当前要成立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那么人员、科研经费等要很有效地流动起来,这些都要解决。
童欣说,40岁、50岁是科学家最能出成绩的时候,在吸引他们过来的同时,他们的住房、配偶、孩子等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会提升吸引力。以他为例,他作为东莞领军人物加入到散裂中子源得到了很大的支持。而他当前的团队人员分别来自德国、印度、美国等,他们当中有一些没有来过中国,如何劝他们来东莞?从办居住证、家庭安顿等方面都需要考虑。
显然在人才引进上,东莞还需下更多功夫。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表示,东莞科技事业发展前景十分美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技人才的青睐,东莞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工作机制,继续搭建更好的学术研讨平台,不断提升学术研发环境,营造更加浓郁的学术研发氛围,为世界人才来莞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撑。
东莞市也正通过借鉴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的相关做法以及启示,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视野下,建设东莞中子科学城,打造为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和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我看好东莞。”童欣说,如今看来,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来到这儿,这里有大的机构,也有华为等大型企业,正一点点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从0到1,东莞的科学城概念,或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以后提到东莞,第一印象就是做科学的地方。
记者:梁锦弟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19年11月26日D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