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适合创新创业,亦适合居住,近几年交通也变得便利。”过去,周晓峰从澳门出发坐船到东莞往往需要半天时间,如今各大城市高铁早已联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加快形成。
金秋时节,粤港澳大湾区又接连迎来利好消息: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创业板扩大注册制试点、粤澳宣布开通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在加速流转。
在许多像周晓峰一样的港澳青年看来,东莞在产业聚集、营商环境、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港澳青年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广阔的窗口,成为他们逐梦创新创业的沃土。
撰文:薛屏 郭文君 陈彦儒 策划:郭文君
01 “掘金”东莞
遍地都是机遇
2018年年底,香港青年邓文俊用了2个月时间,游走了大湾区的8个城市,了解当地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最终,他选择落户东莞松山湖,在这里创办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创龙智慧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埋首研发增强现实(AR)技术。
两个多月后的2019年2月,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给了我们这些创业者很大的信心。”邓文俊说。
乘大湾区东风,不少像邓文俊一样的港澳青年也已发现,只要敢于迈开步子,机会就在身边。
2017年,邓文俊在香港创立了第一家公司,开始了创业之旅。随着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他开始思考自己公司的运营方向。邓文俊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做的项目多数是与大牌公司的短期合作项目,难以有稳定的长久的合作项目,同时也迫于香港的市场所限,他产生了“到大湾区其他城市看看”的想法。
初到东莞,这里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潜力让邓文俊备感振奋。“东莞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光是在手机领域就已经很强大。”他了解到,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五,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十分发达。
“我们公司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我利用在松山湖的优势跟不同的学校合作,这样可以减少成本。”邓文俊认为,同样的投入,在东莞创业比香港的收益要高5-6倍,“得益于东莞这边公司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的团队,我们其他几家公司才得以在疫情下抵御风险。”
目前,邓文俊创办的创龙科技已正式进驻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他一样选择进驻基地的港澳创新创业项目已有60多家。
《规划纲要》明确给东莞松山湖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去年6月,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开园,以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按照“一中心多站点”的模式,整合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为代表的一批园区港澳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组建专业港澳项目转化服务团队,一批来自港澳的创业青年借此机会与大湾区擦出合作火花。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暂时阻隔了港澳与东莞的正常通行,但互联网正成为三地的创业团队交流的桥梁。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于4月组织线上项目路演活动,协助10个港澳项目精准对接投资机构;基地今年以来举办了4场线上科技Corner活动,吸引651人次参加直播活动……
今年4月,周晓峰的团队正式入驻松山湖人才大厦,他们的项目“宠物地图”目前正在研发中。作为地域科技的创始人,去年11月,周晓峰经朋友介绍来到东莞考察后决定留在东莞创业。“我们当时了解到这边有很多吸引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的政策,整体的生活环境与澳门很像,非常舒适。”他说,近年来华为等企业也在东莞聚集,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周晓峰介绍,“宠物地图”项目将打造一个协助饲养主寻找遗失宠物和让饲养主们交流宠物心得的平台。“东莞是我们连接内地市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未来也将在这里开发更多的产品。”面对未来,周晓峰信心满满。
如今的东莞已由传统的“来料加工”过渡到“智能制造”,产业的聚集和政策利好的释放让港澳青年在莞“放心过日子、放手拼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科创人才落户东莞。
02 注入活力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距离松山湖人才大厦不远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个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这一刻,在这里,我有了家的感觉!”今年8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正式完成封顶。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金博上台发表感言时,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2010年底,石金博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时,一次跟随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李泽湘来到松山湖,立即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2011年3月,石金博带着五位伙伴,到东莞松山湖创办李群自动化,专注于做小型轻量级的工业机器人。
由于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加上身负香港科技大学高材生的盛名,李群自动化团队深受创投资本青睐。2018年,李群自动化已经完成C轮近亿元的融资。经过9年的打拼,如今公司已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代表之一。
李群自动化很好地利用了东莞和香港的各自优势。许多来自市场需求的技术课题,李群自动化直接发包至香港,而承接研究课题的,很多则是石金博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学弟学妹们。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石金博的一名学弟秦志强正在研究机器人编程教材。秦志强也是李泽湘教授的学生,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自动化专业教育改革工作。2016年,在松山湖浓厚的科研创业氛围和政府政策的驱动下,秦志强联合李泽湘教授成立全童科教有限公司,建立机器人STEAM研究院,专门开发中小学生机器人编程教材。
“最早学习这套教材的学生大部分逻辑应用能力很强,其中有几个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秦志强介绍,在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验证后,未来这里研发的产品将推向全国。
游走双城之间,秦志强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香港给予他尖端技术和全球资讯,而东莞则有完善的产业化配套,背后还有内地巨大的市场。
随着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发展,越来越多香港科创人才加入了这一队伍中,随之也吸引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在此落地,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
东莞曾是著名的“世界工厂”,30多年前有大批怀揣丰厚资金的香港商人到此投资办厂。而今世殊时异,像石金博、秦志强一样,许多来自香港的技术青年北上大湾区内的珠三角城市创业寻梦。与上一代的香港商人不同,这些创业者中,很多人都是在香港高校浸润多年的高端人才,掌握着前沿科学知识。
这一点,同样从事机器人编程教育的(香港)龙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席董事的梁毓伟深有感触。由于父亲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一批来东莞投资建厂的港商,梁毓伟从小便随着父亲频繁往返于莞港两地。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梁毓伟选择在莞发展,力推企业转型升级,让传统的玩具制造厂走上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东莞的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齐全,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在梁毓伟看来,东莞制造业为企业发展做好支撑,而他也发挥自己的创新优势和香港对接国际的优势,大胆为家族的传统产业开辟新道路。
如今,梁毓伟带领团队潜心研发的“教育机器人”成为中国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的开拓者,为国内超过2000所学校提供机器人教育整体方案。作为大型国际化企业,龙昌集团在东莞设立研发制造总部,在印尼设立生产中心,智能、教育、电子数码等多元化产品出口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
越来越多像梁毓伟一样的港澳青年,以其创新力量为东莞的科创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不仅助力制造业本身环节的优化改造,带来了配套性行业介入,帮助制造业升级改造,更是为东莞引进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由此,香港与东莞当年的“前店后厂”格局,转身为“产研融合”。
03 搭建平台
做两地文化“摆渡人”
早上在香港吃完早餐出发到东莞,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晚上还能赶回家吃晚餐,有时还能顺路去广州或深圳见见客户。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的发展,这样的“双城记”成为梁毓伟的工作生活方式。
梁毓伟不仅自身在东莞扎根,同时也不遗余力推动莞港两地青年交流,努力打通香港青年在莞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梁毓伟推动成立莞港青年交流促进会,致力于通过举办各类主题交流考察、实习团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青年活动,推动莞港两地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了解。
为进一步促进香港与东莞两地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梁毓伟同时身兼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东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多个职务。一直以来,他联合香港莞籍热心人士积极开展莞港交流工作,精心打造香港青年东莞实习计划、莞港青年篮球交流营、“寻找家乡的故事”等系列活动。“香港有70万人祖籍是东莞,他们对东莞一点也不陌生,特别是常平、黄江、樟木头等香港文化比较浓厚的镇街。”梁毓伟坦言,香港年轻人普遍愿意更多地了解内地的最新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需要更多交流。
近年来,梁毓伟联合多个协会,每年组织上千名香港大学生到大湾区学习交流,甚至还组织过2000名中学生到东莞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参观。
“文化同源、语言接近、环境优美、产业集群……绝大部分来东莞的学生都留下很好印象。很多香港过来实习的学生对我说,以后毕业还想回来东jn江南体育作。”梁毓伟说。
无独有偶,为港澳青年搭建交流平台的还有何静雯。香港东莞社团总会青年会常务理事,香港茶山同乡会联谊会青年部常务副主席,东莞女企业家联合会会员……何静雯名片上的一个个头衔,是她常年奔走于莞港两地的印迹。
能讲一口纯正的港式粤语,也说得了不带“港味”的普通话。何静雯是在东莞和香港文化融合下成长的青年,她的丈夫钟志明是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一名毕业生。两人在东莞相遇,并建立起一个融合莞港两地文化的家庭。如今她和丈夫在东莞搭建起媒体平台,凭借对两地文化的熟悉优势为香港来大湾区创业的青年提供帮助。
何静雯组建的工作室已经有了几年的沉淀。她介绍,团队成员大部分来自东莞、深圳、香港,他们十分熟悉这些地区的文化差异,拥有丰富的新媒体经验,先后为许多优质香港商铺提供品牌服务。
“我们的客户群体不完全是香港来莞创业的青年,也有很多东莞本地的客户。”何静雯说,在新媒体方面他们会更多接触香港青年,让香港青年了解东莞的营商环境与政策。
作为两地文化的“摆渡者”,她希望为两地青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她的感触是,“这几年从香港来东莞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能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希望香港青年人能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到内地多看、多感受,打破固定思维、刻板印象,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拥抱大湾区,拥抱祖国未来的发展。”梁毓伟说。
正是像梁毓伟、何静雯这样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年“接力”,扩大两地的“朋友圈”,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踏足东莞、认识东莞、留在东莞,充满活力的梦想在这里拔尖生长。
■专家访谈
三地青年优势互补助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港澳青年的优势是什么?他们如何推动东莞产业发展转型?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青年比较具备国际视野,发挥港澳青年的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值得称赞的是青年在内的港澳人士普遍做事情的态度比较认真,守法意识强,合作意识比较浓厚,对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港澳青年在现代服务业,包括产业服务业领域拥有较强的专业优势,这对于东莞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目前东莞依然拥有数量庞大的香港企业,东莞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之中的香港因素还是比较明显的,港澳青年通过在东莞设立中介服务机构,或者直接投身于东莞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企业,为东莞的港澳资本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合适的服务,将助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陈鸿宇(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港澳青年对国外发展趋势的捕捉比较敏感,擅长从国际框架的角度中看问题,然后将自己所学应用到东莞实践当中,对推动东莞产业发展转型具有十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型的过程中,港澳青年来莞创业,对东莞探索先进制造业转型、服务业高端化之路提供了十分宝贵生动的实践经验。
南方日报: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下,东莞吸引他们的地方在哪里?这为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带来了哪些红利?
林江:在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下,东莞吸引港澳青年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东莞与港澳的经贸、人文关系非常密切,对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有一定的吸引力;第二,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之中港澳元素最为突出的城市,加上与港澳的地理距离近,是港澳青年在湾区一展身手的好地方。近年来,东莞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更需要港澳青年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所拥有的技能和敬业的专业态度,而通过他们在东莞的创新创业,将使得他们把湾区的广阔市场与湾区的科技资源、项目资源、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为他们自己带来更多的创新红利、市场红利。
陈鸿宇:东莞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深圳、广州,到港澳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让港澳青年可以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里进行创业创新。其次,东莞的创业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大,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高,产业链完善,对青年创新的扶持比较到位,这都为港澳青年来莞创业提供了切实的政策红利。同时,东莞这座城市民营经济活力十足,在疫情下更显韧性,经济全面企稳回暖,多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这为港澳青年来莞创业提供了较多的机遇和条件。
记者:陈宇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9月22日DC01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