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再过不到1小时的车程,我们就能到达DJI大疆创新STEAM教育实验基地,开始我们一天的科普探秘之旅!”就在不久前,一辆承载着来自松山湖北区学校和松山湖实验中学以及部分来自园区其他小学和幼儿园师生的大巴从松山湖出发,开往深圳。

在此次的探秘活动中,松山湖的师生们详细地了解了大疆创新成为全球领先品牌的发展历程,了解企业包括无人机、手持影像系统、机器人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产品,并亲手实践操作了无人机拍摄,在“机甲大师”的青少年挑战赛环节参与了一场校际实况对战实践与指导教师队伍对抗赛。

这已不是松山湖第一次通过组织学校师生,前往诸如大疆这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学习参观。

近年来,松山湖正着力打造一个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幼儿园到创业,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资源,培养孩子们对科技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助力他们成长为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从娃娃到创业者

“不能用培养大象的方式培养小鸭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更容易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将孩子培养成具有那种特别的孩子?”这是在2020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论坛的家长提问纸上最常出现的问题。

11月8日,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主办的“2020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论坛——未来教育的起跑线”活动在松山湖拉开帷幕。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等共10名教育“大咖”做客松山湖,现场与大家分享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看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松山湖如今已经成为东莞市的教育高地,目前,园区已拥有各类院校36所,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善教育链条,涌现出了一大批品牌学校,并通过功能区教育统筹发展和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了周边镇区教育发展,可以说,在东莞乃至周边城市均已经形成广为人知的松湖教育品牌。但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未来这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吸引路径,成为摆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李泽湘介绍,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举办的科创训练营每年都会将来自全球的年轻创业者们聚集到松山湖,用6周的时间深入了解并体验创业的过程,但即便如此,在松山湖本土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是相对较少,从外地引入也并非长久之计。大湾区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人才和应用是关键,必须要充分利用好集聚在大湾区的完善产业链,从娃娃抓起,培养出一批本土的创新创业人才。

“要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去奋进。”李泽湘经过对学生们多年以来的研究和观察发现,最后取得成功的孩子,不一定拥有同年级中最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在某些领域一定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指出,创新者素质是可以引导和培育的,要给予孩子们接触更多事物的机会,通过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所在,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对此,深圳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分会副会长刘海峰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刘海峰认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培养兴趣,养成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兴趣爱好,永葆好奇心,才能够真正专注在某一领域进行学习研究。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真追求。

“好奇心,是创新者素质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之一。”郑泉水进一步指出,这种素质是可以从小引导和培育的,但现今许多家庭与学校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教育的本质是要将孩子的内生动力与潜力发挥到极致,家长们不应只看重成绩,发挥小孩的内生动力更为重要”。

“我们现在经常说我们要培育具有一些特殊品质的创业者,带动科研的发展,带动创新创业。反推过来,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孩子们拥有这些品质,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孩子们在基础教育时培养得越好,就越有助于他们最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这一过程,则需要家长和老师们从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给予重视。”郑泉水补充道。

他将一个班级比喻成动物园,将班级中的各具特色的孩子比喻为不同的小动物,认为不同类型的孩子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因材施教,“不能用培养大象的方式培养小鸭子”。

创新教育模式

深莞携手探究人才培养新出路

“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学生永远不是问题,老师和体制才是关键。”在主题分享中,李泽湘表示,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培育的需要,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重新构建、营造一种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新环境。而在松山湖,越来越多的“未来学校”与“未来课程”正在涌现。

“向北而生,问道未来”,今年9月,随着新学期的上课铃敲响,松山湖园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松山湖北区学校正式开学。

作为一所指向未来教育的现代化学校,松山湖北区学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队伍,以“无痕·未来”为办学理念,以“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为办学愿景,学校开设未来站“发现号”、信息技术、机器人等功能室,并开展人工智能课程,致力于培养“身心自然完整、未来自由胜任”,具备中国根基,拥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

“我就是奔着北区学校来到松山湖的。”在经过入职前为期13天的培训后,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入职松山湖北区学校的戴老师十分感慨。她说,学校提倡“无痕教育”正是她所推崇的教学理念,与各地的优秀教师共事,让她更加坚信自己来松山湖的决定是对的。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教师教学素质与思想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创新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水平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松山湖,北区学校并不是唯一一家设置有未来课程、智慧课堂的学校,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未来科学家”课程也在探索如何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

据介绍,“未来科学家”课程是一门由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自主开发的未来课程,课程安排贯穿初一到高中。除了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用于“未来科学家”课程以外,学校还在周末以及寒暑假,与广东医科大学、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实验室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让孩子们拥有更多机会接触科研,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

“我们通过课内的课程,从各年级选拔挑选出一部分适合往创新科研方向培养,或者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并将各联合实验室的目录发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研处老师吴丰介绍。

目前,该课程已经完成了两期联合培养,30多位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与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开展各项科学研究。

在上一期课程的某一个课堂上,学校师生们一起探究了环境的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当时正值高一的江玥、龙芯桐、周熙盛同学在进入实验室后,通过查阅专业文献,对环境激素产生了兴趣,于是3位同学在大学导师和中学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模式生物线虫为研究对象,并撰写论文参加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终荣获了广东省二等奖。

除此之外,罗翔宇和刘朝晖同学也在他们高二时针对莞香茶展开研究,并将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了《生物学通报》上。

“孩子们对这种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所以不仅接受度高,实践效果也特别好。”据吴丰介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是目前东莞唯一一所开发此类未来课程的学校。

第三期“未来科学家”课程即将在本月启动,据了解,未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还将尝试与园区更多实验室与基地合作,给予孩子们更多选择。等到课程模式更加成熟以后,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还将考虑将学生范围扩展到校外,不仅服务于本学校的学生,还是将这种新式教育课程推广到全东莞。

“鱼与熊掌应该是可以兼得的,根据我们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全人教育不仅不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冲突,反而提高了孩子们的应试成绩。”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创校校长、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现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邬晓莉在与大家分享了深外的4H(head,heart,hand,health)全人教育理念时提到。

接下来,深圳还将建立一套以零一学院与深圳科创学院为核心的一体两翼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全新机制,并将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合作,借鉴参考基地科创训练营的方式,探索以兴趣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理念,探究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出路。两所学院预计将会在明年1月同时挂牌启动。

家长课堂

家校结合是创新人才教育重点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一位宝爸因为不堪“家长群”重负,发布的一条公然吐槽学校与老师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火,并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家校在孩子教育分工上的问题,在论坛上同样受到在场家长及教师的关注。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和学校,也更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在家校问题上,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松山湖家庭教育促进会荣誉会长邓国军说,“但这并不代表着家长就应该承担更多老师的工作,而是指在学校在创新育人模式的同时,家长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新的时代环境,使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成立于2015年9月的松山湖家庭教育促进会,是由一群热爱家庭教育、乐于搭建家庭教育平台的企业家、教育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搭建而成,目标是借助公益的力量,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生活、接近科技、拓展第二大纲教育的资源,帮助家长们建立专业,系统、科学的“成长导向家庭教育”知识体系,用简单、平实、易行的家庭教育实践方法,培养健康、幸福、优秀的孩子。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助力,我们带孩子们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科技馆甚至企业工厂基地实地参观,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还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邓国军介绍,家促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吸收会员3000多个家庭,100多名优秀志愿者,举办近百场父母学堂、父母沙龙、父母读书会活动,以六大主题举办300多场次亲子公益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教育,在实践中追寻梦想,帮助家长用体系对抗碎片,用行动代替焦虑。

“就在之前,我们前往华为子女入学占比最多的松山湖第二小学开展家长课堂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邓国军看来,家长也需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需要提高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素质,“这一点大家还是非常认同的”。

记者:刘慧茹 黄少宏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11月10日DC04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东莞日报】在莞高校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

下一篇:【中国妇女报】跨越四千公里的援藏情谊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