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被赋予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广东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等重任的东莞,如何在发展大局中担当更大的责任?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东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坚持市“1+1+6”工作思路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进程中体现东莞担当、展现东莞作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靳延明 郭文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抢抓发展新机遇 培育发展新动能

南方日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东莞如何打造新动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维东:近年来,中央把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为我们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工作要求。今年,我们也把培育新动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是以产业发展壮大更好汇聚新动能。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培育新动能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按照省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变革。为了进一步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已经在全市统筹约70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接下来将以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建设,强化产业招商,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以创新生态提升更好涵养新动能。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和创新能级。特别是把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做深做实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承接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大局中展现东莞新担当。此外,我们还将加快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东莞产业配套优势相结合,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策源与转化主阵地。

三是以城市发展优化更好承载新动能。近年来我们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大大增强了东莞对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接下来,我们将乘势而上推动城市品质内涵持续提升,巩固发展“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城市布局,协同推进“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魅力小城和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坚持高水平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两手抓,做好生态改善和文化提升两篇大文章。同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土地整备工作,全力推动城市更新特别是村镇工业集聚区连片改造取得新突破,切实保障新动能发展空间需求。

四是以改革开放深化更好激发新动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着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改革支撑。进一步提升政府统筹治理能力,在产业招商、空间管理、国企改革、企业服务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重点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为投资松绑”,更好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南方日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东莞正在参与建设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进一步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打造湾区创新高地?

梁维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平台,去年国家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接下来,我们将从更高站位落实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原始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牵引带动全市创新生态整体提升。

一是深度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建成全球第四台、全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已获得中科院推荐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接下来,东莞将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标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落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吸引更多大院大所落户东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承担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大局中展现东莞新担当。

二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对接国际先进规则,强化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改革创新协同联动,在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化探索,充分给科研人员放权,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东莞产业配套优势相结合,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策源与转化主阵地。

四是全面优化科学人才发展环境。强化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互联互通,加快完善科学城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加快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项目建设,支持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科学人才提供更多扎根发展、施展才华的空间。

加快打造链接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南方日报:在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外贸大市的东莞如何实现内外双向发力?

梁维东:东莞作为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国内外经济冲击感受至深。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东莞以超常规机制抓好“双统筹”,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相关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七次督察通报表扬。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东莞和广东一样,优势在国际循环,潜力在国内循环,新的一年,东莞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同时毫不放松巩固提升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篇文章,加快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在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方面,我们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东莞制造产业链配套优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强化企业内销服务方面,实施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策、平台、金融和机制支撑,畅通生产、分配、流通等各环节堵点;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提升城市中心高端商业综合体质量内涵,在各镇街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全力打造消费强市;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持续强化为投资松绑改革,大力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和增效扩产,推动政府投资更多向教育、交通、医疗、环保等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

另一方面,毫不放松巩固提升对外开放优势。以为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为抓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以创新机制引进更多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落户,推动存量外资企业加快总部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外资新动能。持续创新外贸新模式,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贸协定等机遇,不断提升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全力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构建开放合作新平台,特别是推动滨海湾新区打造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把握接下来国家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的机遇,推动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建立健全创新合作新机制,在松山湖科学城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建设更具活力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南方日报:近年来,东莞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品质内涵持续提升,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梁维东:展望“十四五”,东莞将坚持把城市品质提升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主动适应深度城市化发展要求,注重国际视野与东莞特色相结合、加大投入与挖掘内涵相结合、提升硬件与健全机制相结合,以全周期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面向未来、更具活力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一是全力提速都市核心区建设,努力让城市每年都有新变化新惊喜。围绕适度强化中心城区首位度、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标,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高标准、高品位,以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把握松山湖科学城、东莞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片区以及火车站港口等城市重要门户节点的城市设计,打造设施全、交通畅、空间美、特色显的高品质魅力城央,打造全市城市品质标杆,推动城市品质再提升。

二是实施镇区环境提升工程,打造优质生活圈及高品质新型产业社区。以15分钟优质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每个镇街选取若干片区,对公共空间、居住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持续提升镇街品质。

三是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升乡村环境风貌。城市品质提升要惠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乡村风貌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管控,推进村容村貌整治,重塑岭南乡村风光,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

四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坚持系统精准科学治污理念,强化源头治理和全民参与,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提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品质,高质量推进森林步道、城市绿道、万里碧道体系建设,让生态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生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五是深入发掘城市底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人文底蕴,探索将历史文脉资源、山水自然资源与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共融共生的新路径,加快打造品质文化之都,进一步彰显东莞“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独特山水城市底色。

南方日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东莞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在城市治理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如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梁维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东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引领,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交通出行和教育、医疗等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开展了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个千日攻坚、高水平医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行动,大力提升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和生活品质。“十三五”时期,东莞每年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均超过七成。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教育方面,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实施公办学校建设大会战,力争到2025年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6所,增加学位34.78万个。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建设,完善积分制入学、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机制,进一步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争创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莞邑良师”工程,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在交通方面,将深入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争取到2022年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进一步强化与广深的对接,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公交+慢行”出行体系建设,力争到2022年新增各类停车位18万个以上,新增或改造慢行系统300公里以上,划定公交专用道不少于100公里。

在医疗方面,持续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构建高水平的医院体系,推动筹建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并推动市中医院以及几所区域中心医院与省内相关高等院校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 靳延明 郭文君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3月9日DC01版

原文链接

上一篇:【南方日报】东莞召开2021年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推进会

下一篇:【青岛财经日报】高校带来的“金鸡蛋”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