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日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向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出一封表扬信,对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对东莞生态环境系统日夜奋战、不辞劳苦,统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大力点赞。

信中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东莞市生态环境系统全体干部日夜奋战、不辞劳苦,统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其中,东莞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0%;AQI(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为91.3%,同比上升13.2%,提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运河水质大幅提升,旗岭、樟村重点攻坚断面水质达IV类,为全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在信中,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对东莞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问候。信中说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三年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啃下“硬骨头”,攻下“硬堡垒”,推动治污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信中希望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再接再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广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报告指出,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突破,特别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水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国考断面全部达标,茅洲河等重点流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江河安澜、秀水长清成效初显,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进入“十四五”时期,东莞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加大系统科学精准治污力度,加快推进区域性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按照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安排做好相关工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让生态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充分释放良好生态所蕴含的巨大综合效益,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延伸阅读

从生态欠账到碧水蓝天

——东莞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三个水质劣Ⅴ类国考断面清零,PM2.5浓度下降、AQI(空气质量指数)提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一……“水质”和“气质”历史性改善的背后,是东莞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东莞积极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结合推进省委“1+1+9”工作部署,以“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为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的“重点工程”;是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时不我待、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干在实处的决心和意志;是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让更多百姓分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承诺”。

“一盘棋”治水

曾经的茅洲河,岸绿水荡,水清见底,鱼虾成群,宛如一幅妙曼的水乡风景画。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尤其位于茅洲河流域的长安镇,名列全国百强镇前茅,工业产值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东莞的10%和20%。

人进水退。茅洲河的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成了东莞人内心深处的一道“疤痕”。“母亲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墨汁河”“臭水沟”,沿岸居民曾戏言“河边逗留五分钟,让人痛苦五小时”。

茅洲河的污染,正是过去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环境不能承受之重的缩影之一,石马河、东莞运河等处于劣V类水质,黑臭严重,居民掩鼻而过。治理河涌,还水于民、还岸于民,成为东莞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11月,茅洲河畔长安镇,东莞高规格召开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宣示了打赢茅洲河治理攻坚战的决心。

茅洲河、石马河等治理之初,东莞并没有大规模治理河涌污染的经验。困难没有吓倒东莞治水人。没有治水组织,那就搭建;经验不足,主动调研学习;没有人力,从全市抽调,从全国招聘。

东莞市建立市领导包镇督导、市主要领导约谈等制度,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长任总河长,带动市几套班子4年来包镇现场督导治污工作200余次,市领导直接下沉一线,及时协调解决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问题。

战鼓已经擂响,战旗猎猎飘扬。为“一盘棋”治水,东莞成立市茅洲河流域污染整治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进驻长安镇办公,长安镇对应成立了镇级指挥部。

承接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是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这支强大的“中央军”,果然不负重托,创下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当年中标、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达标的壮举。市石马河指挥部每周召开各方代表会议,通报工作进度,及时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推进工程设施建设。

“黑臭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河流污染严重,是由缺乏污水收集管网、没有形成独立的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水直排河涌造成的。

东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系统、精准”的茅洲河治理思路。从岸上开展控源截污,全流域治理形成一盘棋,形成全方位的治水格局。

“一张图”干到底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为啃掉治理控源截污这块“硬骨头”,东莞坚持“一张图”干到底,通过制定整治攻坚战作战总图,开展挂图作战、大兵团作战,由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

号角吹响,指令下达。

在大兵团作战开展期间,茅洲河全流域内多项目同步推进,一幅治水场景徐徐展开:最高峰有2000多人,在299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一组组数据,见证治水者的智慧与辛勤汗水:坚持用“绣花”功夫,将茅洲河流域划分为237个排水地块,按照地块划分逐个推进雨污分流;长安镇42461栋排水户中,12469栋排水户在完成建筑物源头雨污分流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29992栋排水户通过末端接驳接入污水管网系统;完成流域内约3800个排污口的整治,初步实现“污水入厂、雨水入河”的目标;共清淤河道21条,长度约45.1公里,完成清淤、清障总量约61万立方米。

市石马河指挥部还实行了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定机制——主要支流(支涌)断面达标的,每月奖励10万元;反之,上缴补偿金10万元。截至2020年11月,市生态环境局累计奖励属地镇街水生态奖励金2230万元,属地镇街累计上缴水生态补偿金3640万元。

打一场治污的“人民战争”。政府部门、参建单位、企业、市民群众多方参与,是打赢这场治污之战的关键。

对于工业废水偷排、河涌沿岸乱堆乱建的“老大难”问题,东莞强化工业企业废水管控,坚持“白+黑”“5+2”高强度执法。为打破环境违法的利益链条,建立出租人与承租人连带责任关系。开展有奖举报制度,对于能够提供企业违法偷排并检查属实的情况,对举报人给予重奖,震慑企业违法偷排行为。

2017年以来,东莞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数和罚款额逐年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051宗,罚款12.8亿元。

数据可以看出东莞环境执法力度之大,仅仅去年1-11月,全市就出动人员20.87万人次,检查企业84476家次,查处刑事案件203宗,罚没金额5.03亿元。

修炼“好气质”

冬日的东莞,市民站在街头,仰面就是蓝天白云,随手一拍就成了朋友圈的“大片”。

省生态环境厅通报的数据,印证了“东莞蓝”名副其实: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0%;AQI(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为91.3%,同比上升13.2%,提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东莞多次跻身全国前20强。究其原因,东莞抓住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牛鼻子”,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以铁腕手段、雷霆之势,迅速打响东莞蓝天保卫战。三年来,东莞紧紧扭住蓝天保卫战的关键环节,突出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根治大气污染顽疾,落实落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让老百姓享受“好气质”红利。

三年间,东莞积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为新兴产业和市场腾出发展空间。其中,淘汰改造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746台;组织专家团队对VOCs企业入厂帮扶,完成VOCs企业整治10674家,其中源头淘汰升级1428家、无组织排放治理811家、末端整治8435家;提高燃气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完成24台垃圾焚烧炉氮氧化物治理设施升级。

三年来,东莞着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从源头有效遏制VOCs恶化态势。在产业方面,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约5.7万家,堵住了企业偷排废气的“漏洞”。在能源方面,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累计压减煤炭400多万吨,推进17家自备电厂煤改气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大批企业用上清洁能源。在交通结构方面,实施国Ⅲ柴油车核心区限行、黑烟车全市限行,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超过1.6万辆,试点建设绿色物流片区,引导城市配送企业使用纯电动货车,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措施,重拳出击,招招见效,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助力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启示

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造“世界工厂”里的“诗与远方”

“十三五”期间,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国考断面全部达标,茅洲河等重点流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东莞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这其中,沉淀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弥足珍贵。

自上而下形成治水合力

东莞治水,自上而下、高位推动,凝聚强大合力。广东省委书记挂点督办茅洲河整治,东莞市委书记担任茅洲河市级第一河长,市长担任石马河市级第一河长。东莞搭建完善的市、流域、镇街三级治水指挥体系,省、市领导多次到治水一线督导、召开推进会。在省生态环境厅等上级部门指导下,东莞各级职能部门全面落实责任,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持续开展督导,强化茅洲河治理执行力,自上而下形成了治水合力。

东莞治水,流域联动、携手共治,下好治水“一盘棋”。发源于深圳境内羊台山北麓的茅洲河,下游流经东莞市长安镇,是深圳和东莞的界河。如何治理好两市界河?东莞积极参与到全省创新建立跨市流域治理合作机制当中,做到“劲往一处使”。省级层面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召开协调会,解决诸如支流整治、界河清淤、生态补水等现实问题,破解了过去城市间“单打独斗”、碎片化治理的困局。

东莞治水,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大兵团作战”决战决胜。治水关键在控源截污,做足做实“笨功夫”。围绕控源截污这个“硬任务”,东莞采取“一张图”干到底,通过制定综合整治攻坚战作战总图,开展挂图作战、大兵团作战,系统化治污。东莞各部门、镇街,加上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这支强大的“中央军”成为治水“主力军”,“大兵团作战”在茅洲河、石马河迅速铺开,创造治水的“东莞速度”。

东莞治水,全民参与、共享共治,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长久以来,低端产业遍布、生活污水直排,是造成茅洲河、石马河等水质恶化的根源。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生态环境,东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选择严厉治理,打一场茅洲河、石马河、东莞运河治理的人民战争。政府部门、参建单位、企业、市民群众多方参与,是打赢这场治污之战的关键。

针对断面磷监测指标居高不下的问题,东莞发布试行石马河流域含磷工业废水环境违法举报奖励政策,对于能够提供企业违法偷排并检查属实的情况,对举报人给予重奖,震慑企业违法偷排行为。对于工业废水偷排、河涌沿岸乱堆乱建的“老大难”问题,东莞强化工业企业废水管控,坚持“白+黑”“5+2”高强度执法。

东莞治水,改革创新、长制久清,守住来之不易的“战果”。谁受益、谁补偿。为压实属地镇街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支流治理,市石马河指挥部还实行了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定机制。这一机制,无疑体现了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的治理思维,兼顾上下游共同利益,较好地实现了各方共治、共享和共赢。在治水的同时,东莞加快建设绿色碧道,实施“治水+治城+治产”,揭开水环境治理新篇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不负水,水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东莞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世界工厂”里的“诗与远方”。

抓住“牛鼻子” 收获“好气质”

东莞收获“好气质”,抓住“牛鼻子”关键一招,开展协同治理。过去的“东莞模式”,依靠土地、资金、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来实现经济腾飞。这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往往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来的。前几年,东莞经常被灰霾笼罩,高楼大厦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早起上班的市民目之所及多是灰蒙蒙一片,想看看蓝天白云都成了一种奢望。在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东莞总在后排徘徊,这与东莞城市地位和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灰霾多,说明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尘粒及烟尘,PM2.5浓度超标;蓝天白云少,说明污染天气多,臭氧污染严重。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坚决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东莞抓住“牛鼻子”,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聚焦PM2.5、臭氧,东莞迅速推出《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围绕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强调源头减排,突出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控排放、控锅炉、控VOCs、控“峰值”。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都在更新完善。大幅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促进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大幅减排,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能企业。

东莞收获“好气质”,对污染企业“零容忍”,但不搞“一刀切”。环境保护工作,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一方面,对一些违法违规、污染环境的企业零容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追求绿色化,将排放浓度降至最低,企业这样的环境行为也应得到认可和鼓励。东莞生态环境部门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好坏的“一刀切”。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务必按相关规定清理整顿。

东莞收获“好气质”,严监管、重服务,开展对企帮扶,逐项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东莞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改善的背后,其中一个关键还在于做好“加减法”,除了从源头原材料减少挥发性气体、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偷排乱排,还增加帮扶措施、增加整改力度、增强执法本领,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绿色屏障”。

东莞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开展帮扶服务,将严格监管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提升空气质量“加法”工作。在整治VOCs企业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联合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东莞市环境科学学会等机构,携手环境治理专家,组建专家帮扶团队,深入企业治理大气污染。其中,市生态环境局与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组建的专家帮扶团队,就由博士带队,深入全市2268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逐一开展“点对点”帮扶,实施靶向式精准治理。

东莞收获“好气质”,重源头治理,部门通力合作,构建污染防治网络。影响东莞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是臭氧,而推高臭氧浓度的主要诱因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为此,市生态环境、住建、发改、交通、交警等部门通力合作,重点聚焦臭氧污染防控,实施产业、能源、交通等各领域综合治理,大力削减VOCs和NOx排放总量。

记者 李金健

原载于《东莞日报》2021年1月20日A05版


上一篇:【东莞日报】多措并举打造创新创业服务高地

下一篇:【东莞日报】全面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