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奠基石揭幕亮相,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宣告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按下“启动键”,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与中科院集中签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松山湖科学城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以全面启动为起点,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开启由“园”向“城”蝶变的新征程,站上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采写:张珊珊 郑国豪 刘慧茹 陈启亮 刘远忠 吴擒虎
摄影:孙俊杰
总投资超千亿项目落地开新局
22日上午,以“自主创新育动能,园城蝶变开新局”为主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下称“全面启动活动”)在东莞举行,宣告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0年7月,随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这座创新之城正式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国家战略赋能东莞,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围绕科研基础、城市配套、民生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不含产业投资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超千亿元),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活动当天,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与此同时,科学岛、悦榕庄酒店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已落地,还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布局中,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进一步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成为引领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实现园—城蝶变,创新是最核心的引擎。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逐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创新体系。其中,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成使用并已收获累累硕果。
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束流功率提前达到设计目标,并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并于近期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活动当天,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松山湖企业,分别与中科院相关领域院属单位签署“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相关项目,其中包括“5G用高频高速覆铜板之超细线路用绝缘胶膜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医用级可降解镁基金属的规模制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低VOC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EM)替代材料的制备及规模化应用”项目等,未来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相关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攻关、集成应用、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推广。
18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首批科学顾问
引领新发展,人才是一流智力支持。为高水平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松山湖科学城还聘请一批高层次院士、专家、学者担任松山湖科学城科学顾问。
活动期间,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集体亮相,其中包括赵忠贤、李国杰、何镜堂、陈新滋、田刚、陈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李德仁、方滨兴、高松、金红光、王贻芳、徐涛、邵新宇。
这些院士专家,不少人已扎根松山湖十多年,在领域内已取得突出成,并为松山湖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他们将继续对焦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重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以“最强大脑”共同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国家级人才达68人,逐步建立起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
为营造优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松山湖积极完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当前,位于南部滨湖未来社区的首批600套人才安居房已完成钥匙交接,计划年内完成交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建成什么样貌?
4月21日上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下称“发布会”)顺利举办,详细解读东莞市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并正式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及《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纲要》,为全面启动做足了准备。
跻身“国家队”,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是推动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若干意见》提出,东莞将举全市之力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根据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将聚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为激发科创活力,今年3月,松山湖印发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加强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等方面,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发布会上,松山湖管委会还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莞分行等共10家银行及信托机构共同签署《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规划合作协议》,综合金融支持额度达3800亿元,为科学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启动
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速跑”
22日上午,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同步启动,在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打造高水平学府及优化城市功能等方面,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大湾区大学:打造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
2018年,为建设一所立足大湾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东莞市开始筹建大湾区大学,最终大学校区选址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目前,大湾区大学规划设办学方案于去年7月通过省政府审议,并被纳入教育部、广东省政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筹建大湾区大学,充分彰显广东省和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格局视野、气魄胸怀和坚毅决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筹建负责人田刚表示,学校将力求体现大湾区特色,在学校治理及教学科研上体现大湾区水平,办成一流的教学研究重镇。
未来,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将重点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工程、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理学、金融等六个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学校同步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和滨海湾新区威远岛设置校区,松山湖校区占地约250亩,滨海湾校区占地约2100亩土地,总建设规模预计约100万平方米,建设投资约100亿元,预计2023年招生。
香港城市大学:投资26亿元全力打造合作办学典范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内,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项目总投资额26亿元,占地面积523.9亩,分两期建设,在校园周边还预留了200亩用地支持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建为科研与产业交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
据介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依托香港城市大学优质的教育基础,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引进配备科研和师资团队,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按照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以及评核标准,确保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办学质量一致。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将进一步探索“东莞制造+香港科创”的合作模式,实现莞港合作的新升级,全力打造合作办学典范。
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于去年5月份正式向教育部提交办学申请,正争取尽快获得教育部批准筹设。接下来,东莞市政府、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香港城市大学将以此次奠基为契机,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加快推进申报工作,争取尽快获批筹设并推动各项筹备工作。
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投资2.2亿元优质生态新去处
22日上午,首期投资2.2亿元的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奠基仪式正式启动。该项目地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两地中心区域,是两座科学城共有的生态核心,总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200米,坡度较为平缓。
红花油茶森林公园作为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的先行启动区域,山体总体林木覆盖情况良好,有8000亩红花油茶林,是目前我国现存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宁红花油茶林。建设项目占地1114.75公顷,首期投资2.2亿元,主要以公园的市政道路设施、游客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景观营造工程为主。
近年来,东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优化绿色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目前,全市共建立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5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小镇11个。
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建成后,将为广大市民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对松山湖科学城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品质提升、加快实现由“园”到“城”的蝶变。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探索未来教育的“东莞样本”
22日,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式动工,标志着这所由东莞市政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的全市第一所未来学校建设迈开了实质性一步。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早在三年前,东莞市已开始谋划部署筹建未来学校,并选定在松山湖建设全市第一所未来学校,探索无边界学习未来教育实践,构建开放多元教育新生态。
根据计划,松山湖未来学校将于2022年5月建成完工,2022年9月正式开学。届时将办成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共72个教学班,其中普通高中48个班,初中24个班,在校学生规模3600人。
为进一步对接高端智库、高端资源,未来学校将充分借助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东莞样本”。
今年3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组建的首批智库专家团队已亮相,将从评价创新、课程变革、STEM教育、创客教育、个性化教学以及未来教师培育孵化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宏观决策及创新实践的智力支持。
■链接
全国近40家媒体共同走读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究竟有什么魅力?4月21日下午,来自国家级、省级、市级近40家媒体共同走读松山湖科学城,亲身感受这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独特之美,解码这座创新之城20年来的成长“密码”。
此次走读活动中,多位院士、专家分享在松山湖的生活、工作之趣,并积极为未来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以100支铅笔为例,许多大学研究院所往往从100支笔中,选出最好的一支书写优秀论文,这就是样品。但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我们虽然拥有100支铅笔,但是要求每一支都同样有用。”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现场介绍了3年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机制探索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最新建设进展。
在他看来,样品、产品和商品有所区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要做的不仅仅是样品,而是产品乃至商品。
作为国家级重要科学装置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过程也充满了艰辛。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国之重器”落户松山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松山湖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之一,不是开发区。开发区讲究吸引多少企业,生产多少产品,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瓶颈问题,为国际科学前沿研究提供平台。”他说。
陈和生建言,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前沿研究,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
在本次参与走读的媒体人中,来自人民日报社的贺林平是其中一位。他将目光聚焦在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的“科研突破”上,并对当地这些“不直接带来GDP”的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走读中可以看到,松山湖乃至东莞,都为科研平台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耐心与支持,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可期。”贺林平说。
记者:张珊珊 郑国豪 刘慧茹 陈启亮 刘远忠 吴擒虎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4月23日DC01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