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他们来了——

连续4届,院士峰会累计邀请223位院士来到东莞,走读松山湖科学城,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落地,掀起科技创新的澎湃浪潮。

他们在这里——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家级科学家68位,博士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00余人。以大院大所为引才育才“主战场”,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创土壤渐渐丰沃。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华丽落幕,科创盛宴仍将持续上演——松山湖科学会议正式启动。对标香山科学会议,采取顶尖科学家与产业界知名企业家“双主席”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流科学品牌论坛。

改革、创新、再出发。以松山湖科学会议为新的起点,松山湖科学城这座院士之城、科创之城将持续激荡起创新浪潮的澎湃动能,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为东莞乃至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空气中都飘浮着科学的味道”。

会议启动

“双主席”模式,科学、产业并举

他们来了。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46名中外院士在松山湖科学城的无限风光中展开学术探讨。在此之前,作为东莞科技创新最高规格的盛会,院士团队领衔,顶尖科创资源涌入松山湖科学城已历三届。

如同前三届一样,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齐聚最顶尖的科创资源——院士天团莅莞,在松山湖科学城论道科技创新的未来。

不同于前三届,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为松山湖科学城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全新的开始——松山湖科学会议启动,将对标香山科学会议、雁栖湖会议,为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提供重要支撑。

什么是科学会议?

1993年正式创办的香山科学会议或可见一斑。今年10月,第713次香山科学会议举行,主题为“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的科学基础”,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同在10月,第四届雁栖湖会议举行,主题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前沿”,前瞻探讨量子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任务。

梳理两大国内一流科学会议的主要议题,其所涉均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根据规划,松山湖科学会议将充分发挥广东院士联合会密切联络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的优势,进一步打响科学探索与成果转化高端会议品牌。科学会议由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领衔,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专家学者,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共同探讨科学前沿突破性进展、交流交叉学科发展新态势,搭建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对接平台。

缘何在本届院士峰会启用松山湖科学会议?

“以前院士峰会在一个地方举办一年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连续几年在东莞举办下来,东莞,特别是松山湖科学城在广大院士专家中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全面启动,打造具有松山湖科学城明显识别度的科学会议,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院士峰会圆满落幕,松山湖科学会议持续为科技创新的氛围“升温”!

松山湖科学会议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根据规划,松山湖科学会议坚持“科学”兼顾“产业”的理念。未来,会议还将配套举行松山湖科学会议产业发展论坛,采取顶尖科学家与产业界知名企业家“双主席”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打造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对接平台。

科学会议将为园区企业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培育发展新理念提供平台支撑。院士也将通过科学会议,助力东莞创新驱动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据了解,松山湖科学会议是东莞进一步落实中央、广东关于推进“双区驱动”发展战略、“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部署。

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通过举办高端的学术论坛进一步聚焦前沿科学领域,吸引聚集一批院士科学家,补齐东莞在源头创新、基础研究上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优化东莞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全链条和全要素,更将为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营造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对于松山湖科学会议,院士们怎么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军表示:“既要借鉴好香山科学会议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结合核心优势,将科技与旺盛的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潘毅院士表示,无论是香山科学会议还是松山湖科学会议,都是一个增加多学科的交流与接触的好机会,无论是在促进消除学科误解,还是在深度推进交叉学科研究、达成共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科研底气

人才集聚,科创竞争力跃升20位

他们在这里。

“以前,到东莞来,是出差;现在到北京去,是出差。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湖人’。”本届院士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如是表示。

近年来,李国杰院士已经成为了松山湖科学城的一名居民,长期在东莞生活、办公。李国杰院士早在2005年就来到东莞考察,与松山湖“结缘”。在2011年,以李国杰院士为带头人的“广东省云计算国际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入驻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这一新型研发机构。院士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

陈和生院士是在东莞生活、办公的另一位院士。身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总指挥,陈和生院士见证了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步一步集聚科创人才、快速发展的过程。

自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后,散裂中子源坚持以重大科技人才工程为抓手,识才聚才。目前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规模已达539人,硕博人员占80%以上,并且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超过80%的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

未来,散裂中子源将以重大科技任务为载体,计划5年内引进50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推动关键性攻关人才培养,包括科研骨干150名、博士后250名。

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土壤日渐丰沃。

松山湖科学城以大院大所开辟用才育才“主战场”,依托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其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汇集科研人才900余位。园区2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广东医科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4所高校拥有教职工共3808名,其中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近三成;未来建成的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将成为引才育才的重要平台。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还全力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工作站,现建有博士工作站1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分站12家,博士后实践创新基地13家,技师工作站8家。

11月2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对2021年中国两岸四地291个城市进行了评价。

报告中,东莞位居2021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TOP30中的第17位,上升2个位次;位居2021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TOP30中的第13位,上升2个位次;位居2021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20第20位,排名上升20位,首次挺进全国科创20强。

院士献智

立足国家战略,汇聚湾区资源

去年7月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今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动工;7月,松山湖为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奉上一桌真金白银的“政策大餐”;10月正式获省政府批复印发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但作为首个东莞国家战略,立足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度,松山湖科学城的未来发展之路仍是任重道远,仍需久久为功。

和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松山湖科学城未来路向何方?又有哪些不足?

大城之建,院士献智。

12月1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2021年会上,众多院士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传经送宝。

陈和生院士表示,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要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某些关键问题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应该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为国家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谋划,发挥自己的长处。”陈和生院士建言,和上海、合肥、北京相比,大湾区的优势在于高技术产业多、企业研发能力强,但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技术还比较差。松山湖科学城应该聚焦重点,比如说信息产业、材料科学、生命产业等,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赵忠贤院士表示,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东莞应考虑出台针对性配套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科研工作者了解到松山湖倾向于欢迎哪一类人才、哪类企业、哪类项目。东莞应打造“品牌材料”,在某一材料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许宁生院士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更应该以“清零”的心态来看。作为国家战略,松山湖科学城应对标国际一流科学城,聚焦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加强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丛斌院士表示,人才建设是科学城建设最基础、最关键性的问题。之前东莞在发展中常常提到“招商引资”,现在更应该提出“招才引资”,把人才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资本,把它作为股权去对待。当前,国家正在就相关内容出台相关法律。

陈新滋院士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应该依托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建立人才沟通交流的制度,鼓励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才合作,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

田刚院士从大湾区大学建设角度建言。田刚院士表示,大湾区大学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尤其是松山湖,比如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等大装置的优势,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新型人才。

“大湾区大学是东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应立足东莞、放眼湾区、服务世界。这需要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策支持,迅速抢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甚至科学高地。”田刚院士表示。

王恩哥院士建言,院士专家是重要的科技资源,也应该吸引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松山湖科学城集聚发展,给更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机会,让他们在这里创新创业,在这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院士峰会落幕,科创持续澎湃。东莞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盛会落幕,松山湖科学会议正式启动,未来松山湖将持续激荡起创新浪潮的澎湃动能,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为东莞乃至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相关链接

“扫地僧”观松湖:科技创新“非常了不起”

今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的最新排名,83位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生物信息学者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院士跻身该年度影响力榜单。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下简称“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举行期间,潘毅院士来到松山湖科学城,感受到这里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

“东莞作为一座地级市,能吸引到众多优秀人才,开辟众多国家级高新技术实验室与企业,我觉得非常了不起。松山湖科学城是一个创业和做科研的好地方。”在走读松山湖科学城,在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地点详细了解松山湖的发展情况后,潘毅院士表示。

潘毅院士尤其关注大湾区大学的建设,当听说大湾区大学已经动工,并将于2023年招生的时候,潘毅院士点赞“速度很快。”

相比广深两座超级城市,东莞这座新一线城市的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如何?

“每次到广东,每次到东莞都能感受到到处都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到处都充满着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非常的感动、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如是说。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一位科学家在某一领域取得顶级水平和成就。可以说,每一位院士都是某一领域的学术泰斗,某一领域的“扫地僧”。

松山湖科学城是东莞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院士点赞的背后是东莞和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资源迅速集聚发展,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的生动体现。

数据显示,东莞全市R&D占比达到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中国城市20强。全市现有人才总量258万,高层次人才18.3万人,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8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松山湖科学城,目前已引进国家级科学家68位,博士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00余人。松山湖18万就业人口中,43%拥有本科以上学历,92%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基本形成了从“顶尖科学家”到“科技研发人才”,再到“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

记者:张华桥

原载于《东莞日报》2021年12月6日第A05版


上一篇:【南方日报】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下一篇:【东莞日报】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 努力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