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第二十九期“书记茶座”暨青年师生座谈会在松山湖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举行,学校党委书记成洪波、党委副书记李忠红与25位师生代表展开座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校育人工作、共青团建设以及青年成长成才、责任担当等方面展开热烈交流。
座谈会上,成洪波与在场师生通过视频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相关新闻报道。成洪波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次重要讲话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无论是讲话中对青年的希望,还是对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提出的要求,都应该在高校的育人实践工作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广大青年师生要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先锋分子,争取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同时也是青春奋斗的赛场,跑出这一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主任林雄文结合自己的合唱指挥和声乐教学工作,从美育育人的角度分享了学习体会。他认为,合唱是美育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唱能够快速地实现美育的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三大功能。他讲述了自己在韶关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时,组建了当地第一个儿童合唱团的经历。“合唱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兴趣、气质、温润学生的心灵。”林雄文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精准地融入课程,通过合唱文化的引领,以美育人以德树人,和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防控办的工作让我深刻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机关团总支团员代表、学校防控办工作人员叶燕琪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叶燕琪表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把师生视为亲人,把师生之事当成家事,及时关注和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耐心细致地疏导师生情绪,引导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带着真诚和温度深入到一线去,才能让师生真正地感到安心、暖心、贴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徐聘今年被选为广东省学生联合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研究生代表,她表示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徐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定期体检》的提案。她说,未来将继续切实履行好代表的职责,紧密融入到同学群体中去。
“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我会努力将实验室中的创新工作工程化,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在步入社会后,在守护绿水青山的浪潮中,争当中流砥柱。”这是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陈诗乐对自己提出的目标任务。平日陈诗乐和导师围绕中国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致力于探究新型热电材料的性能与制备柔性热电器件。他希望能通过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速率,改善全球温室效应,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碳达峰贡献中国力量。
认真听完师生代表的发言,李忠红对jn江南体育青年师生给予了高度赞赏:“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到我们的青年老师和学生在不同赛道上都跑出了好成绩,都是好样的。”李忠红也对老师、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和要求: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追求科学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成洪波指出,要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建设,不断拓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发展道路。学校的党建要带好团建,让共青团为党组织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共同形成学校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发展过程当中的中坚力量。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真正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价值追求。
成洪波强调,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更好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在建立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育教育体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有效探索,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两个百年交汇大局的急需紧缺人才。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年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想洗礼、时间创造中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成洪波表示,学校要引领青年师生团结奋斗,培养造就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队伍。广大师生员工要在国家提供的大舞台中抓住机会,掌握好科学本领,经风雨见世面,磨砺筋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弘扬“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jn江南体育精神,要主动担当,扛起历史责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撰稿:万础瑶,一审:蔡耀蔚;二审:范晖帆;三审: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