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自开启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学校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按照“项目牵引、平台依托、交叉融合、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基本思路,逐渐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格局,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前沿争当“国家队”

积极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2016年,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多物理谱仪立项建设,由学校出资8000万元,联合中国散裂中子源、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与香港城市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一台合作谱仪。2020年1月,由我校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2021年1月,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3月,多物理谱仪通过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组织的工艺测试,7月,多物理谱仪通过验收。2022年初,依托多物理谱仪首批实验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在《Scripta Materiali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多物理谱仪将在国家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工程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众多领域科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满足若干国家战略前沿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学校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在高层次科研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2009年,学校首次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010年,学校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6年,国家重点专项改制后,学校首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0年,学校更进一步,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学校乃至东莞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零”的突破;2021年,学校再次取得突破,培养了东莞市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至今,学校牵头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类项目10项,获批财政资助经费6310万元。

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8个,市级科研平台34个。2021年,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等14个平台被纳入《广东省关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施方案》。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2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8个,培育10支重点团队,17支一般团队,14支青年团队。

日新月异重量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高建以来,学校多渠道大力引进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各类“重量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科研奖励收获喜人。2015年以来,我校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9项。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任斌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全自动高速PCB封装点胶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郑愚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李长平教授团队完成的专利项目《一种硫化氢气体吸收剂及其应用》荣获第七届广东专利金奖;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程发良团队的专利项目《一种纳米线-纳米颗粒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及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吕斯濠团队的专利项目《一种采用有序介孔炭识别水相中超滤膜污染物的方法》荣获第六届广东省专利优秀奖。

科学研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机械工程学院王建国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杨勇教授团队等合作的研究成果“A highly distorted ultraelastic chemically complex Elinvar alloy” 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该项目王建国教授为共同一作,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李楠副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自主研发的雪车头盔亮相北京冬奥会,先后被《科技日报》、央视等媒体报道。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正式发布,我校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邵颂东教授入选土木工程领域榜单。

科研总经费实现质的飞跃,由2012年的6156.6万元增长为2021年的36309万元,增长了489.7%;学校科技论文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度我校SCI、EI、CPCI-S收录论文较2012年增加了216篇,增长292%;2021年度我校授权专利298项,比2012年增长2609%。

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全域服务版图

学校坚持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构建覆盖东莞全域的创新服务网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2016年,学校推出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至今共立项98支小分队(专员)直接服务企业1800余家。遵循“需求导向、学科交叉、整体联动、自带干粮、精准服务”的原则,从中青年教师、技术人员中选拔人员,到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内的高新园区、技术创新专业镇、企业等开展技术研发、产学研等科技创新服务专项活动,把技术和成果带到了创新现场。从最初的“自带干粮”发展,到企业“配酒配菜”提供配套经费与小分队共建研发中心或成立联合实验室,着力找准行业、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突破行业、企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机械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主干学科和环境治理与绿色能源、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等2个交叉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在校企长效合作以及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2021年,学校与一批镇街、企业签订了11份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创新、“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工作。JN江南·体育官网入口的全域服务版图再扩大,创新发展动力再增强。

至今,学校已与东莞23个镇街(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合作。

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合作成果“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围绕校企产学研资源对接,积极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以学校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超市”为基础,整合了680位高水平人才、37个科研团队、294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资源,实现了“线上供需对接,线下精准匹配”。

2020年,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抢抓“三区叠加”重大机遇,聚焦学科建设、聚力科技创新,力争在新的发展周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服务。

(撰稿、一审:詹春燕;二审:刘晓蔚;三审:范洪波)


上一篇:【守正创新三十而立】擘画蓝图定方向 奋发争先立潮头

下一篇:【守正创新三十而立】新工科新文科协同发展 助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关闭

XML 地图